老年康養社區設計
研究表明,在步入晚年后,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生理上表現為身體機能的退化,如神經系統功能、抗病能力退化等;心理上則表現為對家庭的依戀、渴望鄰里交往、需要安全感等。通過營造具有安全感、溫暖的空間氛圍,引發老人積極的身心反饋,是康養社區的重要內容。
因此,康養社區即以養老空間為基礎、融入養生功能、主要服務于老年人和亞健康人群、實現多種功能復合化的社區,“康養社區”不僅僅是一種集中的居住空間形態,它更像是一種社群體系下的微縮社會共治。
康養社區的設計方法:
方法一:以老人視角的設計邏輯
核心人群為老年人在進行設計時,要從老年人的日常起居、行為需求到配套設施等各個方面進行統籌考慮,比如為了記憶力減退的老年人在活動上提供方便,設計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確的標志系統。
方法二:多樣化,趣味性的設計
通過多樣化、趣味化的活動來提供給老人參與社區營建和共治的可能性,緩解老年人的無聊感及枯燥乏味的生活狀態。
方法三:舒適性的設計
人老容易感到孤獨,特別是子女不在身旁時更加如此。養老院設計、裝修時,應從老年人自身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專業的設計手法,讓老人即使在養老院,也能感覺到有家的舒適感和溫馨感。
『阿爾茨海默療養村』
設計:NORDArchitects/地點:法國
項目位于達克斯的阿爾茲海默癥療養村(Alzheimer’sVillage),這也是法國第一家為癡呆癥患者設計的療養院。
建筑師將養老居民、醫護人員、當地文化以及自然納入考慮,因此從居民家屬到科研工作者,每個人都會感覺這里的人們(包括癡呆癥患者)生活在一個重視有尊嚴養老的環境中。
阿爾茨海默療養村的中心位置整合了居民熟悉的功能——雜貨店、理發店、餐廳和集市廣場——使人聯想到居民以前的社區生活。這有助于營造一種相對典型且可識別的日常生活感。設計靈感來自于當地的建筑風格和傳統,并與場地相適應,以可識別的建筑帶給居民家的感覺和天然的歸屬感。
理發店、集市廣場、餐廳等功能也對周邊社區開放,老年癡呆癥療養村的居民也因此有了與當地人接觸的機會。
該建筑群與自然融為一體,將既有的古松樹特色景觀轉化為休閑空間,使居民可以在該區域內放松或散步。一條小路貫穿景觀,形成閉環,因此居民不會遇到死路或在沿途迷路。
Espaliers園藝與湖邊的野性形成對比,它遮擋并分隔了戶外空間,使這里給人一種私人花園的感覺。住宅單元親近自然,特定地點的草、攀緣植物和芬芳的花朵不僅具有增進健康的作用,而且補充了休閑空間。
『JinWellbeingCounty幸福小鎮』
設計:Shma/地點:泰國
項目坐落于湄南河河漫灘上,位于曼谷郊區巴吞他尼市的JinWellbeing縣。“JinWellbeingCounty幸福小鎮”是泰國首個專門為老年人開發的綜合類居住社區,包括住宅、商業空間以及醫療設施等。
設計概念圍繞“靜養”、“參與”以及“創造”三個核心為居住者營造豐富的活動內容,全方位增強人們的居住體驗。通過對影響健康的七個因素的初步研究,設計師將完善的康養理念融入到景觀設計中,使“山林中的社區”成為現實,為老人們的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作出了貢獻。
在過去,場地本身就以季節性泛濫的洪水而聞名,近年來城市快速發展使洪災更為嚴重,留下了極大的隱患。幸福小鎮除了采用典型的填埋方式外,還采用了“圩田系統”,將洪水攔截在威脅到公共設施之前,并將洪水貯存起來。
這種方式有效地為城市其他地區疏解了洪水壓力,也將會產生一種新的彈性生活模式。
項目的總體規劃幾乎涵蓋生活所需的各種功能以及綜合設施,項目中規劃了22485平方米的地表與空間綠化面積,相當于總用地面積的40%,大大超出了30%的標準綠化要求。
“小溪”作為排水處理系統中主要部分,與“生態綠洲”一起,將地表的經流水收集起來。經過沉淀與水生植物的初步過濾,溪水順著河道流入“生態池”中,便于儲蓄與二級處理。
雨季泛濫的洪水變身為可重復利用的水資源,用于灌溉整個項目中的綠植,使小鎮全年都包圍在郁郁蔥蔥的自然環境中。綠色生態系統也成為“城市野生動物”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地,如鳥類、水生動物、昆蟲和松鼠等,它與周邊環境相互交融,為維持當地生物多樣性作出了重要貢獻。
小鎮內所有的設施都與坡道相連并設有無障礙通道出入口,坡道與通道上設有扶手,上下坡平緩無額外臺階。沿著小路,每隔30-50米設有一個座位,讓老人們能夠隨時找到休息的地方。路面采用粗糙的鋪地材料,以減少老年人滑倒的風險,路邊設置了充足的照明,保證了夜間出行的安全。
“療愈花園”位于JinWellness健康中心與ThonburiBurana醫院附近。在五彩繽紛,香氣宜人的花園里,人們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五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從而到達了全身心的健康狀態。
為了增強人們的“參與度”,設計師的巧妙的規劃出多個讓人們相聚的空間,鼓勵了人與人之間互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如,鍛煉區域以及小溪畔的景觀平臺等。
JinWellness健康中心的前方規劃有一處人工瀑布,進一步營造出濕潤的雨林氛圍。中心底層設有草坪與公共泳池,在這里,人們可以悠閑地享受寧靜時光,或是沿著場地周邊的跑道慢跑。
綜上所述,JinWellbeingCounty幸福小鎮是一個充滿寧靜與祥和的社區綜合體,它將不同年齡層的人們,自然以及自然中的生物多樣性緊密連接在一起。
『錦瑭養老社區體驗中心組團』
設計:優思建筑/地點:成都
項目位于中國成都。是由國壽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萬科中西部企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主要針對于中高端老年客戶全齡化養老產品。
在建筑形象處理上,打造兼具中國傳統與現代美感、歷史人文與當代生活相融合的建筑意象。
在總體規劃布局上,項目以組團式坊院為主要空間肌理,建筑為多層板式建筑,規劃組團與建筑設計有機融合,有效鏈接城市街道與內部場所,低層每個組團均設有花園、保證老年人生活心理健康需要。
在基本院落街巷肌理的基礎上,方案通過建筑主次高低組合與景觀整體化搭配,營造園林與建筑空間交織的自然式坊院體驗。
建筑整體韻味基于中國建筑的基調和構圖比例。細部材料主要是磚與銅兩種材料。
『重慶龍湖頤年公寓康復花園』
設計:怡境國際設計集團/地點:重慶
項目位于重慶龍湖,是重慶龍湖的首個養老項目。康復花園項目位于龍湖新壹城頤年公寓17層屋頂,主要服務公寓內的介助老人和介護老人。
參考了國內外對老年群體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的論述,研究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健康程度老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并依據老年人體工程學、養老設施專項規范,對相應設計細節進行了斟酌考量。
在歸納各類老人的活動需求及所需設施配置后,總結并構建了適宜各類老年人日常活動功能的六大主要模塊:康體健身、園藝療養、休憩交流、兒童游樂、寵物樂園、文化活動。
園藝療養,不同于物理或化學治療方法,是指健康或亞健康的群體通過利用植物或圍繞植物展開各類活動,以此促進人們身心健康與精神恢復。因此,園藝療養空間尤其注重營造近似自然的空間體驗,包括模擬自然形態配置的本土植物、采用木質材料設計的種植池,各項細節都力求老人在花園中能感受親切、舒適、自然的空間氛圍。
促進老人與植物的互動,是園藝療養的重要環節。場地中設置了園藝種植池,讓無論是步行、坐輪椅的老人皆可親密接觸草木花卉。
種植池底部距離地面0.65m,讓輪椅老人雙腿剛好放入種植池底部空間;為了讓坐輪椅的老人同時在種植池兩側展開園藝活動,促進老年人的交流,設計團隊特意加寬了種植池的寬度。
灌溉水景既為點景,也提供了水源供老人們與自然互動。老人們可在此松土,修剪黃葉子,澆水,對話,過程中得以鍛煉肢體力量,愉悅身心。
調動老人鍛煉的積極性是促進老人鍛煉的重要環節。在活力健身模塊,設計團隊通過構筑環形跑道、流線型的彩虹廊架,以趣味性和豐富的空間色彩,激發老人運動的興趣和成就感。
彩虹廊架的構思源于自然光分解,設計團隊期望陽光透過彩虹廊架能夠形成斑斕的彩虹色,引導老年人對空間色彩的感知,從而激發運動的興趣與活力。
環形跑道上每隔一定距離作刻度與提示語,如“恭喜你,又完成一圈”字樣,讓老人對自己的運動量有明確的目標和計量,鼓勵老人提升鍛煉時長,在運動中積累成就感。同時,也可讓老人根據治療進度,自發且合理地安排自身活動強度。
運動過后可在步道旁的坐凳上休憩,坐凳兩側細心地設置了供老人支撐起身的扶手,保證身體平衡,使用更加安全。
促進老人與他人的互動交流,讓老人的社會認同感、歸屬感得以提升,是康復花園的重要作用。因此,設計團隊在屋頂花園專門設置了供老人日常交流的空間。
交流休閑模塊主要為老年人提供戶外觀景、交談的場所,在好友、家屬探訪時,提供一個環境優美、安靜舒適的交流空間。座椅采用三角形方式擺設,避免了視線的直接相撞,提高交談的舒適度,又可看到其他區域的景觀。
老年人的肢體力量與平衡能力衰弱,需要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措施,避免活動過程的磕碰。因此,在康復花園的設計中,無障礙設施及各類無障礙的細節設計為必需遵循的設計準則。考慮到無障礙通行,屋頂花園采用全場地無臺階設計,保證老人使用的便利與通暢。
場地將所有臺階改造為坡道,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將坡道做到坡度小于1:12,方便老年人通行。
從路面與跑道的寬度、扶手設計、地面防滑材料的運用到場地倒圓角的處理與小品的固定,設計者從設計原則、整體布局到精細化細節設計為老年人的活動保駕護航。
全場地采用雙層扶手設計,上層扶手高度為0.90m,適用站立的長者;下層扶手高度為0.75m,照顧到了坐輪椅的長者。
五感療法體系:通過老人對自然地感知,以自然療育老人身心,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給老人刺激,用看、聽、嗅、嘗、觸去感受自然,使置身屋頂花園的老人人身心得到舒緩,從而達到療養的目的。
人文關懷體系:過去的美好記憶以及對過去的生活片段的重新體驗能有效幫助老人了解自我,減輕失落感,增加自尊及增進社會化,是一種“懷舊治療”方法。采用纜車、高樓、途中小站的各項記憶元素,增強老人的歸屬感。
除此之外,設計團隊為頤年公寓的長者設計了一本康復花園的使用手冊,其中生動的動漫為老人介紹了康復花園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