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濱江,西興古鎮(zhèn)。一個低調(diào)而大隱于市的古鎮(zhèn),昔日的繁華之地。
西興古鎮(zhèn),歷史上曾是兩浙門戶,交通發(fā)達,地勢險要,自古為繁華地,老街依江臨水,又扼干道要沖,占據(jù)交通之利。2500年前,這里為錢塘江古渡,是南北人員往來、東西貨物交易的重要“渡津”,設有固陵驛,為越國都城會稽至吳國都城姑蘇的必經(jīng)之地,車馬馳奔,舟楫川流,成為“蕭山最古老的集市”。西晉時,這里是浙東運河的起點,成為溝通南北、連接兩浙的交通樞紐,朝廷官吏、商賈文士往來不絕,東西物資在此吞吐,街市興旺。歷來為“浙東首地,寧、紹、臺之襟喉”。
燈籠可以說是西興的特產(chǎn)了,編制燈籠是以前西興女子的一門手藝,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做燈籠。
所以西興也叫燈籠之鄉(xiāng),在宋朝,西興手工竹燈名震中華,南宋宮廷所用的燈籠幾乎都出自西興人。據(jù)說,當年往來的官吏和客商特別多,而投宿者都需要燈籠照明,所以那時西興街上除了過塘行以外,最多的就是燈籠店了。西興過塘行碼頭,是世界遺產(chǎn)預備名錄大運河的一部分。過塘行就是專門替過往客商轉(zhuǎn)運貨物的“轉(zhuǎn)運行”,就是歷史上的“物流中心”。
據(jù)《西興鎮(zhèn)志》載:自清末至民國時期,西興共有過塘行72爿(量詞,讀音同盤)半,挑夫、船夫、轎夫、牛車夫等從業(yè)人員達千人,成為名震江南的貨物集散中心。
那時的西興,旅館、飯店比比皆是,舟車輻輳,萬商云集,鼎盛時西興曾有過塘行達72家之多,每家有專門的轉(zhuǎn)運貨物類型,茶葉的、煙葉的、藥材的......
這片河港在歷史上還是有點名堂的,是浙東運河的一部分。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是浙江境內(nèi)的一條運河,西起濱江區(qū)西興街道,跨曹娥江,經(jīng)紹興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長239公里,因?qū)倬┖即筮\河的延伸段,浙東運河也是世界遺產(chǎn)。
城隍廟遺址也在這附近,可是現(xiàn)在只剩些地面的石板遺存了。
不過保存完好的也有,就比如老建筑孫宅里,現(xiàn)在還住著人呢,它邊上就是永興閘遺址,當年連通浙東古運河和錢塘江,不通船,主要用來調(diào)節(jié)古運河的水位高低和水質(zhì),現(xiàn)已失去水閘功能。這些也都是保留到現(xiàn)在相對完整的老宅子了,是西興以前“前店后宅”的典型代表。
確實,古樸的古鎮(zhèn),住在這里也挺幸福的,隨便哪里都是風景,真正的一步一景。青石板臺階,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記憶中的江南人家。游客并不多,整個古鎮(zhèn)顯得格外清閑,散步的老人,在河岸邊洗拖把的婦女,讓這個古鎮(zhèn)變得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