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籍記載來看,槐、柳、榆和梧桐最受古人青睞。這些樹木都非名貴樹種,為什么古人特別喜歡?原來它們都有特別的象征,是古人眼里的吉祥樹。
梧桐:“宜子孫”之祥樹
梧桐俗稱“引鳳樹”,古代有“家有梧桐樹,不愁沒鳳凰”的說法,所以古人喜歡在庭院中栽植梧桐。
古人往往將梧桐與竹子配合起來栽植,“前栽碧桐,后栽翠竹”。如果再養點菊花,到了秋天則別有景致。
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這也使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貴與高雅。先秦時,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記載。漢魏時,人們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經驗,以生長在今魯南嶧陽山的梧桐為佳。
此外,梧桐還被視為“宜子孫”的祥樹、“知歲時”的靈樹。
柳樹:祛病消災之神樹
“柳暗花明”“桃紅柳綠”,歌詠春天的詞語中,總少不了柳。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后,柳樹成了民間吉祥之物。佛界認為,柳枝充滿神性,如南海觀音的形象為一手托凈水瓶,一手拿柳枝,為人間遍灑甘露,祛病消災。
古人迷信“柳可驅鬼”,南北朝時,民間已出現了門前插柳的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唐宋時,清明節“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風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將其當成一件大事來辦。此時歌詠描寫柳樹的詩文也最多。賀知章的《詠柳》,濃縮了古人對柳樹的喜悅之情:“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span>
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柳樹的數量遠多于槐樹。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大大小小的樹木約有170多棵,其中柳樹占了大多數,堂前屋后,路旁水邊,總不少曼妙柳姿。
槐樹:先秦時的官方綠化樹
俗話說,“門前有槐,升官發財?!彪m然這是一種迷信說法,但古人為圖個吉利,不論是官宦門第,還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總少不了槐樹。從栽植歷史來看,早在先秦時,槐樹已為官方最早選定的綠化樹種之一。
槐樹還是后世皇家宮苑內必植之樹,故槐樹又有“宮槐”的別稱。此外,衙門、學校、街巷也都喜歡栽植槐樹。西漢時,人們稱政府機構為“槐衙”,稱讀書人聚集的會市為“槐市”,就是因為那里遍植槐樹。
槐樹真正被賦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將山西人口大規模移往全國各地,出發地點即是洪洞縣一株大槐樹,故民諺有“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槐樹也從此成為中華民族“尋根文化”的符號。
榆樹:活命樹、救荒樹
榆樹同樣有悠久的歷史,先秦時已廣泛栽植。既沒槐的才干功名,又無柳的姿態風流,榆樹之所以能贏得古人青睞,概因它是一種“活命樹”。
榆樹的皮、根、葉、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當糧吃,青黃不接的春荒之際,榆樹的價值便突出了。先秦時人們已發現了榆樹的救荒功能?!渡褶r本草經》稱,榆樹皮“久服輕身不饑”,將之與“槐實”“枸杞”等,同列為“上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荒歲,農人取皮為粉,食之當糧,不損人。”明朱橚《救荒本草》也記載了榆樹的各種“救饑”之法。
因為榆樹有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時家家不忘栽上幾棵榆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