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代的中國人如果不是居住在鄉村,也是剛離開鄉村不久,一定不會忘記鄉村的景象和景物,那些阡陌、良田、河津、渡口……都可以入詩作畫,撫琴淺吟。所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不僅僅是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是傳統文化中“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生活態度的最好詮釋。
鄉村,曾經是美好的,甚至被文人墨客歌為“桃花源”。青山綠水,粉墻黛瓦,耕夫放歌,牧童晚歸——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谤Z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棲半掩扉;??萦靶贝荷缟?,家家扶得醉人歸”。
這些如詩如畫的情景并不只是出現在中國山水畫中,許多上了年紀的國人都有清晰的記憶。雖說農耕時代的物資匱乏,生活簡樸,但逢年過節,卻不簡單,“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那種放曠逸懷、灑脫豪放,亦是人生率性率真的極高追求。
而且,鄉村中家庭觀念濃厚,宗族、鄉紳、鄉賢(讀書人或教書先生)合力治理,既化解矛盾,又促成公共服務,成就了鄉村自主發展、自治運作。于是,不僅宗祠節慶時人頭攢擁,天災人禍時合力抵御,就是平時實行鄉規民約、保障飲水行路、助力婚喪嫁娶、設置私塾戲臺,無不戳力求全,使得鄉村生活自給自足,穩定安靜、平和恬淡,呈現出以田園風光為基調、以田園生活為方式、以田園耕讀為情懷的農耕文明場景,值得人們懷念或向往。
然而,現代中國開始的工業化進程,逐漸瓦解了田園之夢。曾經的電影《早春二月》、《林家鋪子》和巴金、魯迅、茅盾筆下的農村人物的命運乖蹇的情景,生動寫照了農耕生產與農民生活困頓的現實。當代農村歷經數次土地革命和制度變遷,不僅沒有給土地的主人以土地的尊嚴,反而將原生態的山水田林湖草系統嚴重損害。
特別是上個世紀末開始的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浪潮席卷農村,雖然一開始解決了農民溫飽,讓大批農民蓋房置產,卻難以抵御城市為主導的工業化和移民化從農村大量抽走生產要素、人力資源和自然稀缺資源的迅猛勢頭。
結果,城鄉之間的道路修通了,但農民“離土又離鄉”走的更快了;農村的房子蓋的漂亮了,但“空村”、“空戶”、“空巢”的現象更嚴重了;農民整體性奔小康,貧困戶大大減少,有的城郊農民甚至富過市民,但素質卻明顯下降,淳樸鄉風和厚道民風在一些地方見不到了;農業更加“現代化”了,但農產品的品質卻下降了;村里的各種“能人”和專業技術“高人”在增加,但村中的學校卻空蕩無人或寥寥數人;村里的“戶籍人口”人丁興旺,“常住人口”逐年下降,修茸一新的宗祠不見青壯年集體跪拜,文化站、醫療站、汽車站已經人去樓空……
所有這些都在昭示,都在提醒我們,不尊重鄉村脈落機理的“建設”,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學費;“現代化”不可逆轉,但方向、方式卻是可以選擇的;以農村調蔽為代價的“現代化”,無論如何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復興鄉村的呼聲一沒沒有間斷過。從“農民真苦、農業真難、農村真危險”的學者警示到給農民“輸血”、給農業“造血”、給農村“活血”的各種政府舉措,都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又無法扭轉“三農”問題更加深重的尷尬局面。
慶幸的是,這幾年“治農”政策向“助農”方位轉變,從“城市中心”向“城鄉一體”轉變,從“經濟建設為中心”向“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轉變。于是,執政者開始強調“金山銀山不如綠山青山”,“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新農村建設”更加重視農業發展質量、農村生態宜居、農民富裕文明,并且在去年提出了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這就把農村擺在和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等對待、同格賦權、同頻共持、同建共享,徹底扭轉以往“先工后農”、“先城后鄉”、“先市后農”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把鄉村作為宜業宜居之地而推進全面復興。誠然,這不僅僅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轉折,更是鄉村治理思維方式的重大突破,值得我們從學術和實踐兩大層面深刻領會。
必須強調,這一輪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和以往的“三農”政策有著本質性的不同,它不單單是政策加碼、不僅僅是傾斜力度,而是全力補償歷史欠債并且努力促進農村與城市融合。
鄉村振興是一個“現代化”與“傳統化”并行不悖的偉大工程。死守“傳統化”沒有出路,全盤“現代化”則滑到邪路。古老鄉村是我們這個民族不能遺棄的生命化石,記載著田園生活和傳統民俗,擁有獨特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而是我們文化的發祥地和靈魂的歸宿地。但這些傳統的物件、儀式、規約、譜系在“現代化”面前顯得十分脆弱,尤其在工業標準化、資本全球化和精神娛樂化面前更是不堪一擊。
失去傳統精神支撐和自然天地孕育的“現代化”,在農村那個狹小的天地中只能顯現粗俗、丑陋、野蠻甚至暴力的一面,如今我們已經嘗到“千村一面”、村莊廣場、鋼筋水泥鋪天蓋地的深痛,徒有其表的“現代化”無法給我們帶來期待中村莊的那份古樸、安詳和厚重,也沒法安置我們在城市之中飄蕩已久的靈魂。
振興鄉村,就是讓現代文明和鄉土文化得到融合,讓民族之根繁衍發達,潤澤山川人文之靈氣,吸收現代工業與文明城市的有益養份,在田園之上再次綻放清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