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老祖宗在農業文明時代創造了人類的輝煌,現在我國可以看到名字的農業著作有500多部、可以讀到的原著有300多部,我們創造了許多諸如農耕技術、農耕制度和鄉村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農耕文明中的精華。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已經被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外有專家稱,這是人類的第五大發明,西方人一年只過春夏秋冬四季,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是非常偉大的。
還有全世界公認的由中國農民創造的農業哲學思想“天時、地利、人和”,算是最高境界了。不僅農業,方方面面不符合這六個字都很難做成,所以其被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
這些輝煌的文化成果是非常多的,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比的。今天我們的鄉村振興,有這樣的文明積淀、有深厚的實踐基礎,只要制度設計對路,鄉村振興就不難實現。
當前,我們的鄉村文化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物欲橫流下的文化衰落。文化可以做成產業,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商業化的,文化一旦做成交易,那就失去了文化本身的意義。我們現實生活中追求物質而忽略文化的現象非常普遍。
文化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金錢一旦“說話”,真理就會“趴下”,文化更會“趴下”。若是錢能買到一切,那社會就會走向衰敗。
所以,今天我們必須創造這樣一個環境和氛圍:讓有錢人讀書,讓讀書人有錢。一方面有錢人會追求精神意義方面的東西,另一方面讓知識改變命運創造財富,這應永遠是真理。創造這樣的社會氛圍,我們的社會才會文明和健康地持續發展。
二是粗線條歷史的遺憾。我們所看到的歷史都是粗線條的,比如《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記錄的都是一場戰爭接著另一場戰爭,這個王朝推翻那個王朝,都是改朝換代,對于關乎人們生活的微觀世界很少記錄。
大歷史記錄的是那些戰爭等大事件,小歷史要由我們把它做起來,微觀世界、真實世界、關乎人類切身利益的世界,讓這種文化傳承下去,就應該是我們的主題。我們的許多文明都失傳了,比如百年老店,中國版圖960多萬平方公里,我們的百年老店很少,一些老店在改革開放后才得以恢復。
而日本的百年老店有十多萬家,千年老店有20余家,千年老店是從北宋時期開始祖祖輩輩相傳一直延續至今。200年以上的老店全世界有5000多家,而日本就有3000多家。世界上幾大經濟巨頭,美國以高科技制勝,中國以總量制勝,而日本立國制勝是以能工巧匠實現,第四位的德國以標準制勝,有十幾萬的工業標準是世界標準。
再比如,諸葛亮的木牛流馬以及宋代的織布機,宋代的織布機有1800多個零件,相當精細,而這些文化都已失傳,這就是歷史的遺憾。這些都需要記錄下來,傳承文明。粗線條的歷史由大歷史學家、上層社會結構描述,作為下層社會結構要做好的就是把微觀歷史記錄下來。
三是逆鄉土性的鄉村教育。孩子脫離了鄉土社會,到鎮上到城里去借讀,沒了鄉土生活的氛圍,學的都是與鄉土沒關系的知識,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所謂鄉土文化,我定義為以鄉為基點的活動范圍和以土為基礎的生存依托,從這兩“基”中孕育出來的文化,就叫鄉土文化。
從鄉土走出去的人不論生意做得多大,即使跑到全世界,但是活動的基點都是從這里出發,并且時時放不下對這片土地的牽掛,有些晚年還要回到這里。土地是鄉村人生存的基本依托,沒這點“土”想發展什么產業都發展不起來,所以這兩點是基本核心。如果孩子們一直生活在逆鄉土性的氛圍之中,加上城市燈紅酒綠的誘惑,誰都不愿意再回農村去,那么再想讓他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就無從談起。
四是后喻文化的時代沖擊。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著名理論,將人類文化的傳承分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所謂前喻文化就是,在農業文明時代,文化的傳承是靠祖祖輩輩的經驗積累,然后向后代傳承。到了工業文明時代,就是并喻時代,即同時代的經驗互相傳遞,不需要經驗積累。
后喻文化,就是今天到了信息時代,特別是智能時代,文化的傳承就變成后代向先代傳承,年輕人的接受能力強和反應速度快,新知識馬上就能接受和掌握,向先代傳遞,特別是在農業上,這個特點非常明顯。
今天我們的鄉村振興正好進入后喻文化時代,所以這個沖擊是不小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一批新時代年輕人來從事鄉村振興工作,組建“一懂兩愛”的干部隊伍,還想用老一輩的經驗積累是遠遠不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