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山的這座寺廟曾被雍正賜名為“十方普覺寺”,俗稱“臥佛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臥佛寺,位于北京植物園內,全寺依山勢而建,三面環山,寺廟正坐其中,站在寺前環顧,能充分感受到當年建寺選址之講究。
該寺初建時期,名為兜率寺。因其坐落在西山北部的壽安山南麓,又稱“壽安寺”。后在1734年,雍正皇帝還曾賜名為“十方普覺寺”。有些小伙伴可能會問,難道歷朝歷代,都不曾叫過臥佛寺嗎?是,現在為大家所熟知的“臥佛寺”是俗稱,因寺內供奉的臥佛,才得此名。
臥佛殿
這就是臥佛殿了,里面有一尊銅鑄的臥佛像,距離現在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這尊佛像身高5.3米,佛身作側臥姿,頭西腳東,面南背北。臥佛的三面環立著十二尊泥塑像,是十二圓覺。這組佛像,是表現釋迦牟尼臨終前向他的弟子囑咐后事的情景。佛像鑄造精致,體態自然,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藝術成就。前面有一牌匾,上面寫有“性月恒明”四個字,是慈禧所題!據《元史》記載:當時冶銅50萬斤鑄造此佛像,該佛像是是北京現存最大、最古、最精的銅臥佛像。
臥佛古鐘
臥佛古鐘是乾隆時期制造的,高1.31米,口徑0.88米,是北京佛寺內保存完美的一口古鐘,鐘為佛教法器,佛教徒做法事時,擊之招集僧眾。佛教認為敲鐘可以解脫煩惱,降瑞德福。在我國,民間歷來有撞鐘祈求平安,祈福增壽的習俗。這里也可以敲鐘,但是敲鐘是要收費的,每撞鐘一響,收費三元,看來寺廟也不是清凈之地了,摻雜了濃厚的商業氣息。
山門殿
山門殿是是進入臥佛寺的第一個殿,里面有哼哈二將,門前牌匾上書“十方普覺寺”這幾個字起初是由雍正所題。北京的寺廟和南方的寺廟的建筑外觀是不同的,北方寺廟的建筑大部分給人一種封閉的感覺,而南方的寺廟卻是比較開放的感覺,可能和氣候有關系吧,南方天氣炎熱,所以一定要保持通風涼爽,而北方天氣寒冷,所以在建筑上要著重保暖。
天王殿
天王殿內供奉的是我們所熟知的彌勒菩薩。在彌勒菩薩的左右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彌勒佛我們都很熟悉,據說是布袋和尚的化身!
大雄寶殿
這里就是大雄寶殿了,這里的牌匾上寫有“雙林遂境”是雍正所題。雙林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涅槃的地方。門兩側有乾隆御題楹聯:“翠竹黃花禪林空色相,寶幢珠珞梵宇妙莊嚴”。大雄寶殿又被稱為“三世佛殿”內供奉三世佛,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在東西兩側供有十八羅漢。
上面就是北京臥佛寺的基本情況,臥佛寺很大,在整個臥佛寺的周圍都種植有牡丹,每到春天4-5月牡丹都會爭相開放,所以來這里賞花拜佛,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