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寺位于河南省襄城縣城南三里許,坐首山而向汝水,西臨國道,風景秀麗,交通便利。它始建于隋初,全盛于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復重建。1958年之前,乾明寺的規模較大。在十年動亂中,乾明寺遭到嚴重的破壞,塔林被毀,部分建筑被扒掉。鼎盛時期的濟濟僧眾,和高閣重樓早已如過眼云煙。經歷了歲月的沉浮,如今的乾明寺不但是一座佛教圣地,而且承載了眾多的文化內涵。
如今,乾明寺僅存乾明照壁、四大天王殿和中佛殿等幾座古建筑及幾株郁郁蔥蔥的金絲蝴蝶樹和千年銀杏樹。1963年,乾明寺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4月25日,省文物工程驗收組組長楊煥成一行實地察看了乾明寺后,對其文物價值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他們要求當地政府采取保護性修復措施,維護古建筑的歷史風貌。
和一般坐北朝南的古寺院不同,乾明寺為坐南朝北。山門前一座用青磚砌成的“乾明照壁”,其長12.93米,高4.66米,壁頂為廡殿式照壁。照壁正面浮雕為“黃帝首山采銅圖”。相傳黃帝與方明、昌寓等七位圣人到具茨山訪大隗,途經此地,迷失方向,遇一牧童,指明路徑。寺西七里店村,原名“七迷店”,曾有“黃帝遇童子問道處”石碑。照壁背面浮雕為“七圣迷徑圖”、“馬上封侯”、“九秋同慶圖”。
照壁兩面各有對聯一副:“錦屏華麗漫沾天澤無疆,古剎崔巍大壯地靈攸萃。”“梵林明媚儲萬江之精英,山勢嵯峨壯一方之勝概。”文字意境高遠,字體遒勁飄逸。
整座照壁,古樸端莊,渾實厚重,磚雕精湛,圖案傳神,是乾明寺的鎮寺之寶。
據記載,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邊原來的兩樂亭、寺后首山上文筆峰塔與城內文廟原有的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對應,取“以高壟為硯、汝水為池、山塔為筆,納山川之靈秀,興文風而出俊才”之意。明代嘉靖年間,時任許州知州的邵寶曾題詩曰:“峰有煙霧澗有泉,此中佳境是天然。山傾西北翻稱首,寺背東南卻號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為郡幾參禪。題詩不盡登臨興,分付淄流莫相傳。
傳統文化以八卦對八方,西北方屬乾。乾明寺位于首山西北方,故名“乾明寺”。因寺建在山陰,俗稱“背影寺”。
碑文記載,該寺興盛時期占地150余畝,殿堂150多間,塔林374座。那時,殿堂聳立,煙火繚繞,鐘鼓魚磬之聲不絕于耳,其規模在中原地區最大,故有“中州第一禪林”之譽。
現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禪堂、方丈室等58間。后院建筑有三佛殿、左右禪堂、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來的乾明寺西側有磚塔370余座,后因多種歷史原因,磚塔被毀。建筑多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歷代所建72座浮圖(磚塔)的遺跡。
天王殿為紅石砌墻,灰瓦覆頂,正面門楣上有一塊石匾,上書“中州第一禪林”幾個金色的大字。
中佛殿是乾明寺現存最早的建筑,飛檐凌空,檐角展翅,殿頂有綠色琉璃瓦覆蓋,14根立柱支撐傲然挺立。
首山風箏會是乾明寺佛教文化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民間為祭祀釋迦牟尼涅盤日而舉辦的一種特殊的聚會。農歷二月十五首山風箏會興起于唐初,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和乾明寺相伴相生。農歷二月,大地回春、暖風和煦,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很多人趕完廟會后,選擇一平緩坡地放風箏,漸成習俗。乾明寺廟會也就有了“首山風箏會”的雅稱。
首山風箏會會期正是楊柳吐絮、杏花怒放、油菜花正黃、麥苗正綠時節。人們在這一天帶著親人家眷、朋友同事,登上首山,找一山洼處,以石為桌、席地圍坐,拿出隨身帶來的食品和酒,一改往日斯文,用手撕肉、仰起脖對著酒瓶喝酒,頗有“不醉無歸”的慷慨豪爽。人們以酒會友,以酒交流感情。
遠離繁華的乾明寺,清幽典雅,充滿了靈氣和佛意,為滾滾紅塵中的一處寧靜所在。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關于“中州第一禪林”襄城乾明寺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