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石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城西北55公里處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須彌山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極1500多年,成為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須彌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
須彌山石窟名稱由來
須彌山,原本是指印度傳說中佛教的名山。相傳此山非常高,山頂為釋帝天,四面山腰為四大天王所居,四周為七香海、七香山,第七金山之外有鐵圍山圍繞的咸海,咸海四周還有四大部洲。歷史上把石門關之側的山稱為須彌山,自然增加了須彌山的神秘性和濃郁的佛教色彩。
須彌山博物館
須彌山博物館,建筑面積5558平方米,陳展面積4500平方米。須彌山石窟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現有500余尊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和歷代的壁畫、題記。石窟始鑿于北魏晚期,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旺盛1500多年。
須彌松濤
須彌松濤,須彌山本來還有一景,那就是“須彌松濤”。據聞風起處,低回時如淺呤低唱,高亢處如千軍萬馬。在許多年前,須彌山本來林木繁茂,“蒼松挺拔,桃李郁然”,后來因被大量砍伐,如今松柏寥落,松濤之聲日趨渺然。須彌松濤,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菩提樹
菩提樹,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于其他樹上,高達15-25米,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側脈5-7對;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子孫洞
子孫洞,是人們求子孫的地方,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將云霄、碧霄和瓊霄三姐妹分封為送子娘娘,她們掌管著每年送子的男女比例和送子方式,送子方式有麒麟送子、老虎送子、仙鶴送子和梅鹿送子等。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須彌山廟會,來這里求子的人絡繹不絕。
須彌山石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內最大的石窟群,須彌山石窟其開鑿規模、造像風格、藝術成就可與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大型石窟媲美。歷經各代修葺經營,成為中國古代長安至關外之間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歷時已有1500多年。歲月的風雨剝蝕了石窟的外表,卻增加了石窟文化藝術的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