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理念起源于浙江,以其“非鎮非區”的獨特機制、“產城人文”的疊加功能,打造了城鎮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和新空間。然而2016年之后,全國小鎮一哄而上的發展,出現了以小鎮之名開發房地產小區、小鎮形態雷同缺乏持續發展性、虛假投資套取補貼等種種亂象。
短短五年時間,大量小鎮出現資金鏈斷裂和商戶逃離的困境,根據2021年4月發布的“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統計,全國目前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于爛尾、倒閉狀態。
深層次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死亡名單上的小鎮都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是盈利模式為單一的門票經濟,第二是文旅項目缺乏重復消費性,第三是產業特點都是千篇一律的小吃一條街。
如果僅僅具備這三個特點,即使在開業之初抓住了一些熱點或者造出一些聲勢,也會因為缺乏持續發展性而衰敗。然而,我們也不能因為特色小鎮的失敗案例而全盤否定特色小鎮發展模式,《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也提到“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實現優勝劣汰”,因此我們仍需要不斷探索小鎮的持續發展之道,讓特色小鎮煥發新生,成為下一輪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那么特色小鎮如何能夠再造輝煌呢?我們經過與眾多小鎮開發者和經營者的共同探索和嘗試,發現成功的特色小鎮應該走“產業小鎮”之路——即以產業為核心,并具備三大特點,第一是產業規模能夠支撐小鎮的區域經濟發展;第二是產業發展具備創新升級的發展活力;第三是構建產業發展與當地村民之間合作共贏的發展機制。
一、產業規模能夠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首先小鎮經濟要持續發展,那么大多數小鎮一定不是文旅小鎮,因為大多數小鎮的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是無法吸引全國人民的,所以令經典景區賺得盆滿缽滿的門票經濟在大多數小鎮行不通。
因為文旅項目帶來的都是流動人口,他們只能夠為小鎮帶來一時的消費,如果小鎮本身沒有產業造血功能,僅依靠游客拉動經濟,那么一旦游客流失,小鎮經濟就會一落千丈。這就像2016年借著電視劇《白鹿原》熱播風口,投資3.5億元而建的陜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當天曾接待游客12萬人次,可謂是一片紅火,然而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已經門可羅雀被迫拆除。
因此,小鎮的核心主體必須是產業,而且應該由一二三產融合的多元化產業構成,小鎮日常所需多數都可以由小鎮的多元化產業提供,而且這些產業還能夠對外供給,只有產業的持續發展,才能夠給小鎮帶來生命力。
我們在與小鎮的合作中提出產業為先的原則,即在小鎮開發之初,不是先找熱點風口,講文化故事;也不是先造一片仿古建筑,招商一批餐飲店鋪開始營業;而是要先結合當地情況進行小鎮的整體產業規劃,而且產業規模必須能夠支撐小鎮區域的經濟發展,這樣就為小鎮未來的持續發展先打造了核心動力,之后再配合文化IP的打造,結合產業需求的建筑設計,小鎮發展才能事半功倍。
產業的發展則能夠為當地帶來有消費能力的常住人口,而隨著當地人口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提升,隨之就會促進當地的衣、食、住、行、學、娛、醫等各項生活配套水平的提升,從而推動當地消費能力的提升,消費能力的提升又會進一步拉動當地一二三產業發展,這將為鄉村經濟帶來良性循環。
二、產業發展具備創新升級的發展活力
小鎮發展推動產業規模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如果僅僅依靠承接城市落后產業的溢出來拉動產業小鎮的經濟發展,顯然不是小鎮產業發展的上策,因為小鎮的發展精神應該是“三生融合”發展,即生產、生活、生態三方面的融合。
我們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大發展中,承接了許多發達國家溢出的落后產業,以犧牲部分環境為代價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也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但我國目前已經需要跨過這個階段,從微笑曲線的低利潤底部區,向科技含量更高的微笑曲線兩端上升,這樣才能夠拉動我們國家的經濟實現新的發展飛躍,這不但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方向。
我們在為產業小鎮進行產業規劃時,通常都不會以城市落后產業的溢出承接作為主要產業發展方向,而是將創新升級作為小鎮產業發展的靈魂。當然如果僅依靠小鎮當地資源,那所謂的創新升級必然會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那么創新升級的路徑在哪里呢?
我們已經為小鎮產業的創新升級找到了可行的發展路徑。目前中國“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經濟的大循環必然是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形成循環,隨著城市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將會產生大量的新興科技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而鄉村大發展帶來的廣闊市場空間,為這些創新產業找到了最好的發展機會。
因此我們在進行產業小鎮規劃時,核心把握住城市經濟的創新升級趨勢以及城市與鄉村聯動發展的經濟內循環發展趨勢,令產業小鎮的發展能夠從一個創新升級的高起點開始,并且借城市與鄉村的內循環之力快速高質量發展起來。
這種高質量的產業發展不僅能夠為當地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更為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工作機會,使當地優秀的年輕人不再流失,使已經在外發展的優秀人才愿意回流到家鄉發展,這些高質量人才又將進一步推動當地產業的創新活力,形成“三生融合,生生不息”的發展態勢。
三、產業發展與當地村民構建共贏機制
產業小鎮的發展僅有產業是不完整的,由于產業小鎮的生長土壤是在鄉村,因此在產業小鎮的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與鄉村和村民的關系成為了產業小鎮不可回避的重要主題。如果小鎮與鄉村完全不融合,僅僅作為一個旅游景區存在,那么就會成為無根之木和無源之水,這種小鎮是難以存活下去的。
就像是隨著袁家村的崛起,咸陽很多縣紛紛模仿袁家村,和袁家村同在禮泉的東黃小鎮,開業僅一年時間,曾經熱鬧一時的街區就空無一人,就是典型的簡單模仿袁家村的外貌,卻沒有抓住袁家村精髓的失敗案例。
袁家村的持續發展,與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機制密切相關。參與集體經濟的村民都可以持股,使袁家村的發展與村民利益密切相關,使村民與村集體共進退同發展。同時,袁家村又分別開設了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鋪、農家樂等經營性主體,村民可自主選擇入股的店鋪,互相持有股份,使村民能夠通過個人努力獲得更高收益,避免了吃大鍋飯導致經濟活力下降的問題。
我們在產業小鎮規劃時,既要關注投資企業在產業小鎮的收益,同時也要關注當地村集體和村民的發展,因此構建一個共生共贏的機制是我們在規劃產業小鎮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隨著2020年1月新土地管理法的施行,農村集體土地可直接入市,這一法律不但能夠減少企業在土地獲得上的巨大投資,而且還為以村集體為代表的村民參與產業發展紅利帶來了基礎。
然而,僅依靠土地帶來的紅利顯然無法真正幫助村民走向富裕之路,俗話說“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構建村集體的公司制發展模式,建立村企合作的市場經濟模式,通過市場經濟手段幫助村集體盤活閑置的資產和資源,并共享收益顯然是雙贏模式。
從更長遠的發展來看,結合產業特點開展技能培訓,一方面可以通過對村民進行基本服務技能的培訓,使村民獲得就業機會和提升收入水平,而村民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會促進當地生活服務質量的升級;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外部專業教育機構的合作,提供產業專業人才的培訓,這不但能夠為當地產業提供更多的人才供給,更為重要的是結合教育培訓和就業機會,將吸引大量的當地年輕人回流,以及外來人才的流入,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四、結語
自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到2020年在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提升了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地位,再到2021年2月,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202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頒布實施。
可見,國家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步升級,可以預見鄉村振興在未來五年內將成為各類資源匯聚的發展重點,而產業小鎮將在我們國家鄉村振興的大發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們希望,隨著我們對更多產業小鎮的創新升級引領,這些小鎮能夠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總要求,成為我們國家下一輪經濟升級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