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北宋乾德二年(964年)
位置: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
國保: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林寺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屏山南麓,僅存的大殿是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筑,堪稱木構建筑“活化石”。如果你在福州只能參觀一處古建筑,那么非這里莫屬~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福州郡守鮑修讓為求佛祖保佑,拆卸了閩王宮殿,利用所拆下來的材料在屏山南麓建了一座“越山吉祥禪院”,屬于禪宗佛寺(此時福州尚屬吳越國,所以華林寺大殿也可以說建于五代十國末期)。明正統九年(1444年),明英宗御賜匾額“華林寺”,沿用至今。
現在的華林寺只保存有一座大殿,大殿的梭柱、丁頭拱都是早期建筑的特點,最出名的就是其用材碩大——面寬僅三間,大用材規格卻超過了宋《營造法式》規定的最高等級規格,構件碩大,柱徑、駝峰等構件尺度位居國內第一位;
圖源福州政協|華林寺大殿
大殿鋪作層高達3.57米,超過檐柱高度的三分之二,氣勢雄渾莊嚴;大殿四檐及內柱頭上均施斗拱,大殿“足材”高度0.45米,為全國宋構之最;大殿有18根木柱,木柱之粗壯比起五臺山南禪寺還略勝一籌,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撐,采用卯榫結構,不用一顆釘子。
除了用材碩大之外,其建筑風格在全國宋代木構中獨具一格,保留唐五代特征,很多手法是沒有記載的孤例,有顯著閩越地方特色,比如:梁架不用叉手或托腳,完全以梁上疊斗再置梁枋相疊而成,這種做法普遍見于福建、廣東地區(潮州開元寺有十多層疊斗);
圖源鼓樓區博物館|大殿內部
大殿的大柱全為梭形柱,即上下直徑小、中間直徑大,在梭柱上面裝飾有肥碩的月梁,呈圓形斷面,與北方近似方形的斷面完全不同。這種木柱風格流行于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見;
大殿的昂很長,從檐口直伸入內柱,被壓在大梁之下,達到力學平衡;歇山頂的“廈兩頭”出際,形成獨立的一縫屋架,因此在殿內抬頭張望,可以看到次間的屋架依偎在明間棟架旁邊;
還有前檐柱連續多跳的偷心造斗拱,這種做法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特色,不僅影響了后世閩地的民居建筑,日本鐮倉時期的“大佛樣”建筑風格也深受其影響。12世紀日本名僧俊乘坊重源專程來參觀了福建各地寺廟的建筑手法和風格,如今奈良東大寺大佛殿的很多建筑細節都與華林寺建筑十分相似,華林寺大殿也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