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區大家知道是在哪嗎?地理位置而言,泛指中國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行政區域上以廈門、漳州、泉州為主。然而就方言、生活習慣及文化方面而言,還包括臺灣海峽西岸的中國臺灣地區。
閩南地區作為中原華夏古文化和本土閩越古文化交融之地,在民居建筑上既保留了中原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諸多地方因素,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紅磚建筑就是其最明顯的特色,它逐漸發展為閩南建筑文化的代表。
紅磚建筑起源初探閩南泉州地區墓葬的田野考古中挖掘了大量宋元時期遺留下來的由紅磚砌筑而成的墓室。根據這些紅磚墓墻,專家推斷早在宋元年間,閩南地區就出現了紅磚建筑并開始流行,紅磚建筑已經成為閩南地區共有的一種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
閩南紅磚民居屬于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和斗拱梁架結構的建筑,由于閩南地區處于東南沿海,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空氣濕度大,酸堿性強,天氣炎熱,風大雨多,因此,木結構建筑不易保存,現存下來的紅磚古民居,除少數屬于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建筑,以清代晚期到民國初期占多數且較為完整。
當你走近閩南古樸的村落時,遠遠便可以望見一片優雅而又熱情洋溢的磚紅色建筑群,一塊塊色彩鮮亮的紅磚所砌成的紅磚建筑。閩南地區選擇紅磚作為建筑材料,是因為當時生產青磚要比生產紅磚難。青磚生產過程中要求窯體密閉,否則焙燒時空氣進入窯室會氧化磚坯,易出現“花臉磚”。另外生產青磚比生產紅磚工序更復雜,材料消耗也更多。
紅磚的制作周期短,無需窯體密閉,技術要求相對容易。紅磚質地粗樸,自然樸素,耐人尋味的色彩和質感符合了人們對它的美學規律的要求和期望。用紅磚砌成多種圖案,組成了鮮艷、絢麗的紅磚文化。
在閩南建筑的傳承中,“紅磚文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存在。泉州傳統民居最大的裝飾特色,就是大量運用紅磚進行裝飾,經過歷史的沉淀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紅磚文化。紅磚墻裝飾藝術,工藝精湛,寓意深刻,裝飾手法多樣,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