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鄉一體化的大潮中,對農村的態度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深情擁抱,或牽腸掛肚或巨資投入,這些真正熱愛農村的人,也是農村未來希望所在;還有人或裝模做樣,或時有時無的懷念,這種若即若離的情感聯系,讓他們成為農村的潛在消費群體。但無論外界如何嘈雜,海納百川的農村一旦恢復原來面目,仍將是人類最適合的家園和心靈歸宿。
“裝模作樣的懷念”,這句話并不是我的創造。而是一篇文章的作者、一位已經從農村進入城市的青年發出的感嘆。他在敘述了賈平凹先生的小說《極花》之后感嘆,“像賈平凹這樣站在農村的立場上寫作的作家,以后不會再有了。我們將孤獨地站在城市的街道上,裝模作樣地懷念,有時還不得不批判。”

文章的作者認為,賈平凹作為小說家,在《極花》中想表達的是,這樣一種難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民往往會受到一定的剝奪和忽視,誰來聽聽他們的呼聲呢?
賈平凹注意到了城鄉之間的裂痕,并試圖給出自己的看法。賈平凹在農村生活了19年,對農村是有感情的。他在為農村進行一些辯護,但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村題材作家,他更多是一個“文人作家”。因此,他經常提到的農村,是一種想象的農村。
文章的作者認為,農村的希望在于真正扎根農村的青年。在普遍都外出打工的情況下,扎根農村的青年,已經非常少了。傳統的農村不會存在了。
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我不在乎農村凋敝,我是城里人,你遲早也是”,這句話中的城市霸權躍然而出。但某種程度上卻點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再完美的城市化,也不能把農民都變成城里人,但是卻可以讓農民在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上,跟隨城里人。
這位作者的一些話不無道理。在城鄉一體化的大潮中,對農村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追求和境界。拋開那些因工作性質而必須面對農村的人而言,社會上有不同的人對農村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以至行為。有的是漠不關心。這些人以城市出生的年輕人居多,我們暫且不去說他。
有的是深情擁抱。這部分人對農村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譬如我們經常提到的一部分有情懷的莊主。他們情系“三農”,一場霜雪會讓他們對農村牽腸掛肚,一次春雨也會讓他們喜上眉梢。

更有甚者,他們或投巨資于農業,將自己的身家性命與農村系在一起,或功成名就歸還故里,將自己的靈魂安放于鄉村。這是一批真正熱愛鄉村的人,也是農村的希望所在。
還有的是就象前文中提到的作者所說的“站在城市的街道上,裝模作樣地懷念”的人了。我倒不太認同作者所說的“裝模作樣”,不如改作“時有時無”的懷念。
這部分人應該是居多的。他們或是有過一定的鄉村生活經歷和體驗,或是出于對城市生活的厭倦,會對鄉村生活“時有時無”的懷念和向往。
他們不一定了解春耕夏種的農時,不一定了解農村生活的艱辛,但他們有有閑的時候會去遠遠地思念一下心中的鄉村,也會約上幾位好友或是和家人一起到農村“蜻蜓點水”般地待上數日。懷念也好,釋放也罷,總是自己真心的選擇。其實,我們從鄉村旅游這個角度上看,說得功利一點,這部分人恰恰是潛在的客戶群體。
當然,還會有一些人對農村有著自己的看法,譬如拒絕、排斥、厭惡等等,那就另當別論了。
我們常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社會生活中農村就是大海。農村有很強的包容性、吸納性,只不過我們這些年來沒有善待農村,才使我們對它產生了這樣那樣的看法。假以時日,農村恢復了它本來的面目,更多的人會深情擁抱它的。
由鋼筋水泥組合起來的城市不能滿足人類生存、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而廣袤的大地卻可以無私地、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生活、生存需求。
只有農村才能讓人類生生不息。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才是中國人真正的根,也是整個人類真正的根。(文/參見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