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岱岳區角峪鎮郗官莊村,一座農耕文化博物館建成開館。里面珍藏的全是一些古代農耕文化的歷史文物和現如今一些村民淘汰不用不常見的老物件,讓人目不暇接。一頁頁泛黃的歷史資料、一件件久遠的實物珍藏,講述著一個個充滿純樸民風和濃郁風情的動人故事。
犁、鋤、扁擔、耙子、木叉、托坯子、木耬、煤油燈……這些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在30年前的農村尚能看到,如今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消失,古老的農耕文化越來越讓“80”后和“90”后感到陌生和遙遠。



古農具水斗子、波錘、牛套、牛籠頭、獨輪車、轆轤、馬提燈等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物件排列在一起,仿佛訴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農耕社會場景,燃起了兒時的鄉愁......
農耕文化是指有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漢族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但主題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現在村里的農民為了生計,多數外出務工,身處現代化的城市,這些伴隨他們成長的日常生產生活用具也只能停留在兒時的記憶里。在村里創建這樣一處能夠幻起鄉村本源文化的場所,不僅是對本土文化的固化儲存,更是讓本村在外創業的鄉民有一處儲存鄉愁的家園。據了解,這座農耕文化博物館,2015年底始建,2016年底完工。每天免費對外開放,供大家參觀欣賞。
博物館主要展示的就是岱岳區的農耕文化,共分為三大部分:農耕民俗展廳、戶外農事活動演示區、土陶制作區。





其中的農耕民俗廳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耕作民俗與用具。介紹岱岳區傳統農業生產自播種、栽培、收割、儲藏不同環節的生產過程,展示不同功能的各式農具,依據耕作的過程,復原一定的生產場景。第二部分:灌溉民俗與用具。水是農業的命脈,灌溉在農業中作用甚大。岱岳區取水器具諸如:轆轤、牛拉水車、挑水、盛水器具等各式灌溉農具,凝聚了先人的智慧。第三部分:谷物加工民俗與用具。岱岳區屬丘陵地區,谷物加工工具有石質、木質、竹質,各具特色。布置場景反映谷物加工過程,展示工具實物。第四部分:糧食儲藏民俗與用具。春播夏種,秋收冬藏,糧食保管對于農家來說極為重要。岱岳鄉民用于糧食的運輸、盛儲、稱量的用具種類較多,自成體系。民居特點分明,特別復原了岱岳傳統民居,展示先民的生活場景。






隨著館藏文物不斷豐富,館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日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農耕文化博物館文化傳統的歷史價值和教育后代的社會意義將愈加突顯。如果,周末有時間,不妨帶上你的家人去感受一下歷史的熏陶,讓孩子對農耕文化增加一些形象的認識。
無論古董還是化石,每一件歷史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著深刻的時代痕跡,它們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歷史,去感受這鄉村的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