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竹子或者說竹文化
就在中國的人文生活中無處不在
古時文人墨客,居必有竹,以喻清高
放在現在,一個傳統的中國人
也一樣喜歡在家里,養上幾簇竹子
不僅居住環境離不開竹子
幾百年生產生活經驗
中國人更是把竹子這種優秀的材料
開發到了極致
各種竹制產品遍及生活方方面面
但是說到用竹子做建筑
最深刻的印象還停留在西南地區的竹樓上
可是在中國文化影響范圍之內的越南
卻出了一位設計師
他叫武仲義,今年42歲
比起水泥混凝土
他更喜歡用便宜、節能又耐用的竹子做建筑
竟然還做出了名氣
越南設計師武仲義
“這些以天然材料建造的建筑
在未來若需要拆除或改建時
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將是最低”
武仲義的手繪圖稿
過去12年,他用竹子做了28個建筑
并且因此拿了三十多個國際大獎
甚至因為他的建筑在國際上備受認可
武仲義也被認為是越南最有希望
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建筑師
武仲義從小生活在越南的鄉村
后來去東京留學,學習建筑
留學期間,他看到日本的建筑都已自然為本
由此受到了很深的影響
他碩士畢業回到越南
面對著逐漸城市化的水泥大樓
武仲義對建筑材料的選擇開始重新思考
他在當地找了很多建材
最后發現了熱帶地區的寶藏——竹子
為了讓竹子真的成為
可以持久使用的現代建材
武仲義也費了很多心思
他先盡心挑選出合適的竹子
通過烘烤、浸泡、熏蒸等
傳統工藝將它加工改造
使竹材更加堅固耐用
使用的時候再用傳統編織手法
和釘固技術連接組合到一起
武仲義的竹子建筑第一次引起大眾的關注
是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
他設計的越南館全部用竹子完成
越南館的靈感來源于越南的國花——荷花
象征著純潔和對未來樂觀的態度
竹子上方的綠植都是可以食用的
展館使用快速搭建和低碳的建筑材料
建筑構件拆解后仍可重復使用
其實武仲義對竹子的運用
很早之前就開始了
2006年建成的“風與水”咖啡館
是他的第一個竹建筑
也是他回國后的第一個建筑
同時這個“風與水”咖啡廳還是
武仲義第一個獲得國際聲譽的項目
第一次成功之后
武仲義的竹子建筑受到廣泛關注
隨后各種設計邀請更是應接不暇
越南健康村活動中心
也是他的另一個優秀作品
這個直徑22米的圓形大廳
沒有一根鋼筋
內部結構純粹用竹子做
至于屋頂則用厚厚的茅草鋪滿
理性的結構帶來的韻律感
原生材料裹挾自然氣息
沒有鋼筋混凝土的冰冷感
這樣的建筑給人的只有舒適感
28個純竹制的結構單元
每一個竹制結構都形成了一個弓形
當這些結構都聚集起來足以支撐這個大型建筑
而在越南西貢河的一個小島上
武仲義還設計了八個蘑菇
這可以稱之為他竹制穹頂結構的巔峰之作
單從表面看只是幾座平平無奇的茅草屋
但是進入建筑內部
絕對會被竹制結構的規律之美震撼
甚至單看未完工的建筑結構也足夠驚艷
無法想象這樣精密又龐大的結構
居然只使用竹子作為建材
竹子在武仲義的手上
展現出不可預測的材料特性
除了穹頂結構之外
還有一座未完工的異形竹建筑
一樣驚爆你的眼球
這座海灘上的半敞開式建筑
建筑結構大體已經完工
施工實景圖甚至比效果圖還要震撼
武仲義也嘗試過把竹子
和別的材料結合做建筑
除了米蘭世博會越南館之外
還有納曼會議廳、圣拉餐廳、
越南當地的一個廠房改造等項目
納曼會議廳是武仲義第一次
使用竹子搭配其他材料的嘗試
服裝加工是越南的支柱產業
武仲義設計的服裝廠
是一棟兩層的鋼結構建筑(25米x90米)
翻新工程主要集中在行政辦公室的部分
用竹子做了吊頂
即使在改造時期仍保持經營工作
除了單純使用竹子
還有就是用竹子做結構
但加入混凝土墻和玻璃做圍合
原生材料和現代材料搭配在一起
絲毫沒有違和感
反而碰撞出更新奇的視覺效果
這樣的竹制建筑
對于我們來說已經夠驚艷了
但一位成熟的設計師
是不會被某一設計元素所束縛的
竹制建筑只是武仲義
建筑理念的一種表達形式
武仲義也一直在用不同的設計語言
表現讓建筑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
武仲義的竹制建筑給其他人很多的啟發
建筑終究是空間的表達
而自然才是所有表達的源頭
人只是不斷從這源頭中
尋找新的表達方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