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處的新都區,是我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此寺相傳建于東漢,因史料不足,難以斷論。同時在北京通州和黑龍江同樣有寺廟命名為寶光寺。同時寶光寺也是屬于成都十景之一。
寶光寺相傳始建于東漢,但無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公元880年,唐代黃巢起義軍攻破了長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并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為“寶光寺”。
但從這里已經保存了中國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來,這座寺院最遲建于隋代,當時是否叫寶光寺尚無法稽考。但從1996年5月在寺內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資料表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這里已經叫寶光寺了。寺中的佛塔,名稱寶光塔。
四川省新都是鑲嵌在成都平原上的一顆明珠,距成都市區18公里,為古蜀國三都之一。寶光寺坐落于新都縣內,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是公認的成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一座佛教寺廟,每年前往游覽、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寶光寺始建于東漢,歷經戰火,幾度重修,終成時下的規模。
相傳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逃亡到四川,在夜間看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隨后挖出一內藏13顆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為"寶光寺",將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塔名為"無垢凈觀舍利寶塔",又稱寶光塔。寶光塔微向西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稱。相傳古時地震,寶塔搖搖欲墜,佛教徒冒生命危險前來保護,感動了天帝,派來四位與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個用力過猛,塔就從此向西傾斜了。
根據終南山道定量律師撰《集神漩塔寺三寶感通錄》記:隋代,蜀王楊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詵禪師遂于石上建九級森林塔。是時,每有旱澇,官民于此禮拜祈雨,軋有靈應,故寺名"在石",塔名"福感"。唐末黃巢起義時,僖宗奔蜀,于寺建行宮駐蹲。僖宗夜見霞光出地,召隨駕高僧知玄問法。玄謂地下必有舍利。帝命掘之,果得一石函,內藏舍利十三粒,晶瑩明澈。僖宗遂敕玄監修磚塔十三級,取"無垢舍利塔",賜寺名"寶光"。寺內寶物:寶光寺舍利銅鼎千佛碑陶塔、龍虎瓶均窯瓶鸚鵡圖五馬圖徐悲鴻《奔馬》圖等珍貴文物。
千百年來,寶光寺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大德高僧循跡而至,在這里傳承志業;激發出無數智慧才情,在這里留下文采風流;感召著無數豪杰賢士和黎民百姓,在這里同領人生況味與天地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