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視農耕文化的參與和體驗。無論如何,人都應該愛田園。因為是田園養育了我們。而且田園能舒展人們心里的緊張和陰郁。面對春天綠油油的莊稼地,我們會丟下煩惱,心曠神怡;看著黃澄澄的秋季田野,我們會榮辱皆忘,歡呼雀躍。因為田園是我們中國人靈魂的棲息地之一,要展示田園的魅力并贊美她,對那些破壞田園的人要敢于譴責,不要認為這是在呼吁向農耕經濟倒退。
鄉村旅游要重視游客對農耕文化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將文化性與娛樂性、趣味性充分結合,給旅游者更大的空間,使游客獲得娛樂、審美、親歷的體驗。比如,為游客提供“做一天農民,體驗農耕辛勞”的項目;提供傳統的水車、石磨、石碾等農具讓游客親身體驗如何使用這些古老的農用器具;充分利用本地鄉村的飲食文化,讓游客品嘗具有農家特色的菜肴,了解飯菜背后的歷史故事、風俗習慣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游客親自動手參與當地菜肴的制作。通過參與農事活動,可以使游客直接接觸、體驗鄉土風情,感受傳統生活方式,使游客置身于自然和諧的環境中,落腳在安然平和的氛圍里,感受到親和的召喚,享受到沉穩與踏實,找回寄生的家園,使鄉村旅游成為他們難忘的人生經歷。
(四)注重工業文明與農耕文化的協調。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水資源、環境、空氣等都正在遭到大量侵蝕和污染,鄉村的傳統活力在日漸衰退,鄉土建筑在快速消失,鄉土文化和精神價值正在被拋棄,整個村落文化面臨傳統被中斷的威脅。有些封閉落后的農村,由于在旅游業興起之前缺乏經濟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條件,較好地保存了舊村落原貌等物質的農耕文化與傳統習俗等非物質的農耕文化。但來自城市的工業文明,對農耕文化產生著巨大的沖擊。
人類文明是在更替中有機鏈接,還是在對立中無情取代?現在的工業文明特別是信息時代的高科技,在嚴重沖擊或快速摧毀著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正發生著基礎性的動搖,中國原有的農村在推土機下,很多傳統民居、歷史街區被無情的拆毀,許多建筑本可以繼續使用而成為珍貴的記憶。近30年中國農村消失了40多萬個村莊,眼看著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被糟蹋完了的時候,有的人才發出“寧愿在古城里哭,也不愿在新城里笑”的哀嘆。
而大批城市打工者的心是漂泊的,家是漂泊的,牽掛也是漂泊的,人們的“鄉愁”意識在真真切切地告訴你:“你沒家了!”我們許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只能在夢里呼喚著故鄉了。因此,在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的時候,尤其要注重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保護,不僅保護好農村清新古樸的鄉野氣息,還要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鄉村質樸的農耕文化,提高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滿足人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碼,也是一個民族進步昌盛的精神旗幟,同時標識著不同民族發展過程的歷史路徑,其對人的教化與陶冶功能是任何物質都替代不了的。

(五)注重農耕文化與傳統節慶的銜接。我國傳統節日都起源于農耕時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和諧理念,是自然法則與生活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傳統節日自身是一個相互關聯、充滿生機的生命機體,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培植、滋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循環往復的中國傳統節日,把松弛和歡樂插入持續不斷的生活流,使流逝的時間以環狀結構和著自然與人生的節奏,調節人們的生產生活頻率,在給生活增添樂趣和生機的同時,反復激發社會心理,舒張人文情懷,使大眾生活意志、社會意識和文化認同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淡化。因此,弘揚農耕文化,應首先要過好我們的傳統節日,讓傳統節日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構成部分,使每個人普遍認同傳統節日,成為節慶文化的傳承人。
民俗來源于人民對美的追求,是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幾億人次回家過年,十幾億人同時吃餃子、吃年糕、放鞭炮、掛紅燈、貼對聯,都說明民俗是一個偉大的力量,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體現,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是民族共同體的維系力量。作為傳統年節符號的春聯、年畫、剪紙、煙花、燈彩、社火等,廣泛存在于祭祀、紀念、敬仰、迎送等節俗活動中,人們既可獲得強烈的視覺美感,還可通過親身參加活動,體驗審美和獲得深切的文化歸屬感。
但是,今天的傳統節慶更多地被視為物質享受和假日娛樂,其精神內涵和文化傳承被淡化。節慶形式的單一阻礙著節慶文化的發展,過于注重物質形態和流于表面的慶祝方式讓傳統節日喪失了其豐富的文化價值。
傳統節日的傳承重在延續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賦予現代生活的內涵,不僅是傳承農耕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更是促進鄉村旅游的支撐力量。要想鄉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扛起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這桿大旗,充分利用好傳統節日這個平臺,使農家樂、鄉村旅游突出人性化、個性化、綠色性,傳承地方特色、民俗特色、傳統特色,以適應體驗鄉村旅游者們的需求。
(六)注重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文化的協調。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各級領導和全社會提高認識,并且輔之以具體有效的措施,努力改變對農村文化的漠視。農村文化應從被淡忘的農耕文化價值入手,在更深層次上,認識中國廣大農村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的價值,認識農村居民傳統風尚道德的積極與健康的本質屬性。只有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才有可能對農村與農民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傳統習俗有真正的尊重,才有可能發現其中大量的積極因素。
新農村建設不只是蓋房子,更不是搬遷合并,移植近些年來中國城市改造和建設的一個模式,使不同地區失去了個性,使建筑物失去了文化傳承和歷史記錄的功能。近年來,一大批故村落、歷史名勝、古跡、古建筑,正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被摧毀和消失。如果僅僅將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等同于高樓大廈,對古建筑拆字當頭,毫不珍惜,那樣的城市化只能是抹去記憶的城市化,是喪失精氣神的城市化。
除了一堆鋼筋水泥,還能給后世留下什么?我們不少大中城市早些年在城市改造和擴張中,將古建筑統統推倒搞現代建筑,現在各城市都成了統一模樣的高樓大廈,失去了個性和文化后,近幾年不少地方卻又斥巨資修建仿古建筑、仿古一條街。一位澳大利亞的專家說:“中國人是很勤勞,他們的建筑物二三十年就要推倒重建,而我們的建筑物是時間越久越好,人們不需要太勤勞”。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居民住房建設,千萬不能在單一思想意識的主導下搞“樣板房”,搞一個模式。應在保護原生態、原村落、傳統民俗、傳統風格、多樣性的前提下進行,重點是先改造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和環境搞好了,農民自己會遵循鄉土建筑經濟、實用、美觀的原則,選擇建最適宜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傳統風貌的民居。

其實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美麗圣潔的東西與我們近在咫尺,只是由于在城市里居住久了,竟然對它們視而不見。田園風光,本該是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源頭,心靈的故鄉,是一種無語的念想和精神的棲息地,它滋養和護佑著現代的健康生存。如果我們能夠暫時躲開喧囂的城市,排除掉浮躁和焦慮,以寧靜、恬淡的心態回顧和體味一下田園風光,那無疑就是一次心靈的洗滌、精神的返鄉。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讓人擔憂,使人茫然。排山倒海的現代文明不僅摧殘著大自然的曠野,而且使人們無形中遠離乃至拋棄著哺育自己的家園,人們在放肆地糟蹋著自然生態。目前我國農村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是一些地區農村環境的真實寫照。農村本該是城市的后花園,絕不能淪為城市的垃圾場。
現代人如果完全喪失了自然的恩賜,又靠什么來維系和構建賴以棲息的家園?自然養育了人類,可我們缺失了感恩,缺失了對其它生命的尊重。人類對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給人類以懲罰。如今夏季的雨越來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很難看到藍天白云,兒童只是唱天上的星星亮晶晶、但沒看見過,呼吸不著清新的空氣,每天聞的是汽車排放的尾氣,聽的是城市文明的噪音。正是人們生態道德的缺失,成了今天生態環境危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國農耕文化、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精神和價值是“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自我認知”、“自我反省”的理念。不要把人和自然割裂,不要對自然一味地征服、一味地開發、一味地掠奪。大自然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們的貪欲。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也是知識之源,千萬要善待,絕不可忘記。
我們應該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重視農耕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保護文化的源頭和母本。特別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在發展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應注意借鑒和汲取農耕文化的理念,保護傳統民俗、傳統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揚鮮明的地域文化,傳承和發揚中國優良的傳統人文精神,維系生產生態生活的和諧發展。(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