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色小鎮在全國遍地開花,發展勢頭迅猛,一時間旅游小鎮、科技小鎮、金融小鎮、文化小鎮等不同主題的特色小鎮紛紛涌現。
目前,特色小鎮在國內并無明確的概念定義,但按照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鎮應具有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征。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綠色宜居、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特征的發展空間平臺。
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舶來自國外,比如美國的硅谷、格林威治小鎮,英國的劍橋鎮等。景鑒文旅智庫的創始人周鳴岐指出,這些小鎮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因為具有特定的自然、人文、歷史、經濟因素,使其具有不可復制性。
國內的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把特色小鎮直接等同于“特色旅游小鎮”。業內人士指出,雖然特色小鎮一般具有旅游的功能,甚至和旅游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特色小鎮并不等同于“旅游小鎮”。
特色小鎮,不完全是旅游小鎮,但可以加入旅游、休閑、度假功能。比如,有些產業類小鎮,以制造業或新型制造業為主,升級后技術含量較高,未來發展有產業作為依托的。而中國的特色小鎮建設,最關鍵的就是要以產業為依托。
另一類是歷史文化小鎮,比如山西的平遙,基本以旅游為主,季節性強,有明顯的淡旺季。這類小鎮的產品鏈適合做得長一些,不能僅靠收門票。這類小鎮和工業小鎮不一樣,規模上要控制,不是越大越好。
特色小鎮,第一要有產業依托,第二,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無論小鎮主營的是何種產業,一定要有產業依托,不能按照景區來建,游客只買一張門票,來了就走了。
特色小鎮需要考慮,本土的資源怎么變成產品,以及這些產品怎樣形成產業、甚至形成產業集群。除了工業產品的產業集群,文化特色產品、文化創意產品也可以形成產業集群,甚至可以是“無中生有”。
特色小鎮最根本的目標則是營造一個由本地居民、外來消費群體、創投群體共創共享的“城鄉命運共同體”,一種融合鄉土和時尚的后鄉土生活空間。在城鄉等值的語境之下,特色小鎮中的三類主體將得到更優質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