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的開鑿起源于古代印度,若再往前追溯則與古埃及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1-18世紀)貴族們在尼羅河沿岸山崖開鑿的巖窟墓地有一定的關系。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6-11世紀),因受巖窟墓地的啟發,出現了仿照神廟形制在山崖上開鑿的規模巨大的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304-1237年在位)在埃及南部開鑿的阿布·辛拜勒神廟(圖辛拜勒神廟),整個廟堂都按照埃及神廟的規格安置,廟堂前還依懸崖雕鑿出4尊高達20米的法老象。這些雕像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巨型石窟造像。
因此可知古埃及的石窟神廟是由巖窟開鑿而成。據史載波斯帝國舵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公元前558-前330年)曾經建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因受古埃及巖窟墓地的啟示,在波斯境內也出現了依山崖開鑿的陵寢和神廟。這種崖窟陵墓和神廟的形式傳入印度以后逐漸發展為印度的石窟寺先兆。
印度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的第十二年,在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格雅附近的巴拉巴爾開鑿了兩個山巖石構洞窟,盡管當時巴拉巴爾石窟尚不具備佛教性質,但開啟了印度石窟寺建造先河,為印度佛教石窟寺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極好的借鑒。約公元前200年,受佛教的影響在印度西部德干高原興造起石窟寺。
石窟于是成為早期印度佛教建筑典型類型,后來發展成石窟寺。按照開鑿的年代,印度石窟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石窟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相當于沙多婆珂那時期;晚期石窟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8世紀,相當于笈多朝及其以后的一段時期。沙多婆珂那和笈多朝時期國力強盛而支持造窟。這些石窟大半集中在西印度德干高原山中堅硬的巖石里,只有少量石窟在比哈爾邦以及東海岸的奧利薩幫和安德拉邦。具有代表意義的石窟境地有巴雅、貝德薩、昆達諾、皮塔爾闊拉、郡納爾、納西克、卡爾拉、坎黑里、奧蘭伽巴德的阿旃陀等處。
印度佛教石窟按照性質和用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禮拜塔的塔堂窟,音譯為支提或支提窟;一類是僧人居住的僧房窟,音譯為毗訶羅或毗訶羅窟。早期的塔堂窟和僧房窟都是在自然巖石中鑿出簡單的納身的空間,后來的石窟寺院則是這兩類窟的合成。印度的許多石窟通常是成群地排布在中西部擁有大片巖石的偏僻的高原地段,石窟所在地石質堅硬,所以能夠精雕細刻而得以完整長期保存下來,流傳至今。一個石窟寺的鑿成要耗費100-200年時間,而當時印度人的平均壽命大約30-40歲左右,因此印度的石窟寺建造須前后幾代人承接完成。在自然地理環境和人為的生存環境異常惡劣的情狀下,印度石窟石刻得以鑿成并延續下去,靠的是對宗教的信仰力量,沒有堅定的宗教信仰以及印度人前赴后繼鍥而不舍是難以想象的。
塔堂窟是仿木結構建筑的樣式與結構建造的,標準形制的塔堂窟平面形狀是里端為半圓形,向前是圓塔,再向前是長方形的廳,平面呈馬蹄形,側壁與后壁前均有列柱。標準的塔堂窟形制前部為列柱分割而成的正廳與兩側廊,后部為半圓形后殿,后殿中心有塔,圓形塔堂與長方形的禮拜堂以及長條形的側廊組合成一整體,石窟內在的正廳與后殿聯結為一體。
巴雅石窟第12窟是最早的標準的塔窟堂例證,窟內最寬處寬7.9米,進深18米,入口處是大拱門,上方是大的尖頂拱楣,拱楣兩側垂直向下,拱券頂是仿木結構將巖石雕造成檁和椽的行狀。塔的臺基僅有一層,覆缽丘是低矮的半球形,正門兩側是高浮雕門神,前室正壁的上半部的中心部位是一個大明窗,明窗外沿為拱楣形,上方中心有尖頭,拱楣兩側翼下端向內微彎曲,整個拱楣外沿向前方突出,明窗外兩側有浮雕列柱,柱面有繁縟的紋飾。柱頭雕刻有動物,柱與柱之間有浮雕小塔。前室正壁最上方有一列拱楣明窗浮雕,明窗中部雕以仿木結構的放射狀支架??邇日龔d兩側各有一列素面的八角柱,柱身直立,下有壺形柱礎。
早期僧房窟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段的多在巴雅,典型的形制是窟中心有方形的中廳,中廳入口的一壁開門,其他三壁開居室,中廳和居室的面積都比較小,行狀也不規則。以巴雅第19窟為例,中廳兩壁共開居室四個,居室門上有尖拱楣,各門之間有龕。中廳是平頂,地坪為不規則的方形。前廊平面為橫長方形,在一端壁開一個居室,這個居室的門外兩側分別有浮雕的帝釋天與日的故事,采用粗狂的表現手法。前廊頂是半拱券以及仿木椽。前期段的僧房窟的中廳面積擴大,前壁以外的三壁各開相同數目的居室,位置和形狀都比以前的整齊。阿旃陀第12窟和皮塔爾闊拉第7窟可為印度早期僧房窟后段的典型代表實例。較之早期前段的僧房窟,早期后段的僧房窟具有華麗繁復的浮雕紋飾,追求富麗堂皇氣派。
印度5-8世紀又開啟了后期石窟建造的高潮。后期仍然繼續建造塔堂窟和僧房窟兩類洞窟,但形制及相互數量對比卻有很大的變化。由于寺院房屋類別組合制度的變化而帶來塔堂窟比例減少的新情狀。僧房的形制也有較大變化,在中廳的正壁開佛堂,并供奉佛像。僧房不再像以前那樣僅僅是僧尼的居住地,同時也具備了禮拜佛像的功能。在窟內裝飾方面,前期僧房因為注重實用而裝飾比較樸素簡單,后期僧房則裝飾與實用并重,因而僧房內浮雕與壁畫增多,越往后越來越富麗堂皇。后期塔堂窟也是同樣地追求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的趨勢。
后期洞窟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當屬阿旃陀石窟,開鑿時期大約在4、5世紀。以阿旃陀石窟第29窟為例,窟的平面形狀與前期相似,仍然是馬蹄形以及兩側有列柱,但前廊面積擴大成前庭,并增設露臺門,在前庭的正壁正廳的柱間和兩側壁雕處或畫出許多單身佛像或佛三尊像。塔基大為升高,以便在正面開大龕,龕內刻有主尊大佛像,主尊佛像和塔身連為一體,佛像占去正面大部分面積。這種在塔正面設龕像的做法是從中亞犍陀羅傳入,而前期是沒有的。
窟內仿木結構的做法已經大為減少,這是后期明顯特點。塔堂窟內前后期最重要的變化的是主要禮拜對象由以往的覆缽塔改變為現在的主尊佛像和所依附的覆缽塔。后期的阿旃陀洞窟僧房窟形制的突出變化是在中廳正壁的正中增開一間佛堂。佛堂通常為前后兩進,里間有龐大的石刻佛三尊像,即佛兩側各有一個脅侍像,佛像居中而占據里間大部分面積。兩側壁有浮雕的伎樂和天人像。中廳四面有列柱,柱外是回廊,再向外是在三壁開居室。大部分僧房都有許多裝飾,中廳的頂部和回廊的外側布滿了壁畫,正門里外和回廊列柱都有浮雕。阿旃陀洞窟雕刻題材不外乎造像、故事浮雕、紋飾浮雕兩類,并分布在門廳、列柱上。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阿旃陀石窟的壁畫有印度古代繪畫藝術寶庫之聲譽。阿旃陀石窟保存著壁畫的洞窟有13個,即第1、2、4、6、7、9、10、11、16、17、19、22、26等洞窟。洞窟中壁畫的題材主要是本生故事,如睒子本生、六牙象本生等。壁畫分布在前廊正壁和廊柱以及中廳四壁、天花、列柱等處。壁畫題材分布通常是前廊正壁和列柱畫佛像和菩薩像,中廳四壁主要畫佛傳和本生故事,天花是各種紋飾。紋飾的主題有人物、動物、植物以及幾何圖形,各種主題形象多變,顯示出畫工豐富的想象力。這些紋飾畫在中心圓環和周圍的方形藻井中。藻井方幅中所畫的動物有象、水牛、鵝,其間穿插多種花卉和蔓草,陪襯的題材有侏儒、伎樂和飛天。這些紛繁的紋飾顯示出生氣勃勃的景象,增加了洞窟中廳的華麗氣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