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發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社會關系、思想道德、文化習俗的行成和發展。燦爛的農耕文化是中和傳統文化的主體,是中華文明發展延續、長盛不衰的基石。
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耕文化孕育了趨利避害、因地制宜等天地人和諧相處的三才觀,以及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知行合一等內斂的儒家文化思想。中國不但有悠久的農業歷史,而且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產生了豐富的農學思想,留下了眾多的農學典籍。
卷帙浩繁、體系完整的歷代農書,記載了中國傳統的農業技術與農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01#
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精耕細作技術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它萌芽于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型期,隋唐是技術擴展期,到宋元明清時期已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綜合技術體系。
精耕細作的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時期實行了壟作法,西漢時實行代田法,另外還采用了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區行成了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或一年三熟制。為了提高土地生產率,人們通過提高耕作技術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在北方行成了“耕耙耱”技術。
中國古代重視農田灌溉,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來改善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于天氣的好壞。鐵犁牛耕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其中,鐵犁來源于遠古的耒耜,它出現于春秋戰國,在漢代得到了改進和推廣,最終在隋唐時期演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曲轅犁。
宋元明清時期,北方也出現了一種新的重要農具,這就是使用于北方旱地的耬鋤。
#02#
農作物的中耕技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一首由唐代詩人李紳創作的著名的《憫農》詩,其中“鋤禾”指的是一種農作物中耕技術。中耕就是在農作物播種之后、收獲之前在植株間進行的田間耕作管理,主要包括鋤草、松土、培土、施肥、鎮壓和間苗等環節。
中耕鋤禾的目的之一是除草,但不是最主要。鋤禾的核心目的是“松土保墑”。近代土壤學研究揭示,土壤在過水后會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細管,還會在水分蒸發的過程中開裂。松土就是要切斷毛細管,堵塞裂縫,從而實現保墑的目的。“墑”指的是土壤水分,松土可以有效抑制土壤水分沿毛細管上行至地表蒸發和直接經裂縫蒸發。
耬鋤是一種北方旱地用于中耕的農具。耬鋤從耬車發展而來,其外形與耬車非常相似,只是沒有耬斗。使用時用畜力牽引,耬鋤入土二三寸,對土壤表層進行翻倒,同時還進行中耕除草。耬鋤的耕作速度快,耕作效率極高。耬車除了被改進為耬鋤之外,還被改進用于施肥,這稱為“下糞耬種”。
下糞耬種是在耬車中的耬斗播散種子時拌入肥料,播種時肥料隨種而下,覆蓋在種子上,這就使開溝、播種、施肥、覆土和鎮壓等作業一次完成,耕作效率大大提高。中耕是我國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宋元時期已全面成熟,并形成了配套完善的中耕農具。中華農耕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活著的傳統。它教會我們尊重自然、敬畏土地,在追求農業現代化的今天,這份“天人合一”的智慧依然閃耀著光芒,指引我們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