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孝道在傳統文化中占得一席之地,都說百善孝為先,正是說的“孝道”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這樣,孝道的傳播不僅僅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更常常出現在美術藝術、雕刻藝術中來。
仿古磚雕中的二十四孝磚雕圖便源自于二十四個古代人物的孝道典故,典故出自于元朝郭守正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其中刻畫的或是百善孝為先或是以德報怨,或是好人有好報的道理,圖在磚上,意在其中,向人們傳達的便是多行孝道乃積德也,福運總會來臨。
二十四孝名稱分別是——孝感動天、戲彩娛親(又名老萊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這二十四個故事或是感動人心或是愚孝得福,又或是激勵人心。二十四孝磚雕圖向我們傳達的并非是故事本身,而是用以勸解和激勵世人的一種途徑,在令人賞心悅目之余讓人反思自己,從而促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因此,二十四孝磚雕圖常用于學校、祠堂、庭院圍墻、文化廣場、文化街道以及公園等具有傳達傳統文化意義的場所的圍墻之上,讓我們在閑暇之余可以得到思想上的思考和藝術的鑒賞雙重價值,除了二十四孝,故事主題的磚雕掛件也又很大,不同地區的磚雕題材也非常豐富,文化韻味和民俗趣味非常濃厚。
磚雕的歷史由來已久,二十四孝的蘊含的精神價值也影響深遠,當然,如今已經是一個用辯證主義思考問題的年代,我們理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懂得感恩但卻不能愚孝,而是要孝之有道——也就要求我們遵循現代社會下的制度規范和道德約束。
早在古代,二十四孝圖就已經用在了雕刻藝術之中,例如遼金磚雕二十四孝的拓片,栩栩如生地向我們展示了這些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如今的二十四孝雕刻圖案更為精致,對故事本身的還原度也是極高的。每張圖中的人物刻畫都極為細膩、舉手投足之間如真人如畫,層次豐富、生動形象,用來裝飾一些具有文化傳播意義的圍墻之上就非常合適。
這種故事或者文化典故組合系列的磚雕圖案層次非常豐富,無論是從人物雕刻還是景色刻畫都栩栩如生。例如二十四孝磚雕圖和梅蘭竹菊等浮雕圖。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畫基本還原了典故場景,而花草類的設計和展現也非常生動有趣,自然萬物躍然圖中,而且層次感極強,仿佛真的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