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酒類釀造歷史悠久,在商代后期的甲骨文中,“酒”字就已經出現并定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大部分是卜辭,其中就有“酒”字,不過“酒”字不從水,而是寫成“酉”字。因此,在古代“酉”就是酒。從古文字的甲骨文、金文、籀書、六國古文、篆書到近代文字的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可以看到“酉”字的歷史及其發展演變過程。
中國酒文化主要體現在構成文化的基本形態上,即:中國人不僅創造了酒文化的物質成果,而且創造了其精神成果、行為規范,以及保證其發展的制度成果,由此形成了酒文化的四個基本形態,即物質、精神、行為和制度四種形態。
物質形態酒文化
物質形態酒文化指的是酒文化的技術體系及其成果,包括人類酒類釀造技術發展進程中所創作、積淀的技術性、物質性的產品及其產品衍生形成的文化。如中華民族對酒本身與酒器具的發明與創造,是酒文化重要的物質文明內容。
中國釀酒技藝是世界釀造技術寶庫中的瑰寶,閃著絢麗的民族智慧光芒,對現代生物工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尤其是曲法糖化釀酒技藝,采用獨特的微生物酶糖化及多種微生物混合發解,是東方釀造技術的杰出成果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釀造文明的杰出貢獻。從品種單一發展到多種多樣,從技術簡單發展到工藝復雜,并不斷創新。特別是曲蘗、藥酒和燒酒(蒸餾酒)的發明創造,是世界釀造史上的三大飛躍。從最早出現的米酒、黃酒,到出現蒸餾器后的燒酒,到了今天,白酒已經發展為以醬香型、濃香型和清香型三個傳統典型香型為主,其他香型(包括米香型、豉香型、兼香型、鳳香型、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藥香型、清醬香型)百花齊放的局面。酒類產品生產也由簡單的手工業作坊發展到現代化釀酒企業。
精神形態酒文化
酒,如果僅僅局限于單純的食用價值層面上,還夠不上文化。事實上,人們在創造酒文化的物質財富時,同時也在創造其精神財富。酒文化的物質成果決定了人們有關酒的觀念、意識、想象的產生,其內容及發展方向、演變軌跡,滲入到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由此衍生出酒文化的精神形態。
1、倫理道德
以酒禮規范、調節社會關系,維護倫理關系,構成了傳統酒文化的倫理道德。據《尚書·酒誥》所載,“德”主要指酒德,是酒禮的內在道德規范。在古代飲酒君子的人格層面就體現了品德修養、容止風度之統一。這些觀念對中華民族倫理觀念產生了長期的影響。
2、思維方式
從廣義來說,上述酒文化心理結構、價值評判以及對于世界和人生的認知方式,都體了酒文化思維方式的發展趨向。從狹義上說,酒文化在形象思維方式上的滲透已經為人注目,特別是文學藝術家飲酒,有利于創作思維進入一種下意識狀態,突破語言、概念、邏輯、推理的束縛,促進創作靈感的來臨,開拓藝術思維的路子,從而信手拈來、脫口面出,自由揮灑,創作出詩、書、畫的妙品來,謂之醉吟、醉墨、醉畫。藝術創作正是在這種無理性思維形式下攫取營養的。
3、審美情趣
中國酒文化是一種審美文化。酒的色、香、味、格,酒器具的色、形、紋、飾,酒令的雅俗共賞,酒藝文的疑義相析,既是一種定格、評酒、鑒賞、游戲活動,又是一種審美活動。“酒中趣”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飲酒審美范疇,諸如真、味、道、形、神、適等,都深深滲透進中華民族審美情趣中。從維護酒禮角度來說,飲酒要求適中、平和、有節,“酒以成禮”“宴以合好”,以及由此在酒禮場合下顯現出來的酌獻、酬酢的禮儀之美,強化了伙食文化美感中的中和之趣。
4、文學藝術
酒激發了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酒催生了藝術,也豐富了藝術作品的內容。中國酒文化與文學藝術結緣深厚,確實是世界上一種罕見的文化現象。中國傳統的詩、書、畫,無論題材、主題,還是內容、風格,無論是藝術思維,還是審美情趣,都有中國酒文化的符號。中國文學作品中,酒成為文人經常吟詠的題材,借酒表現名士風流,成為永恒的主題。體裁形式,以歌行、狂草、潑墨最適合在醉酒狀態下進行形象思維,縱恣橫逸,騰挪跌宕,運酒力于筆力之上,寓酒心于文心之中,形諸作品,表現為自然的美。
行為形態酒文化
中國酒文化在人際交往中展現出豐富的行為層次,包括禮儀、社群和娛樂行為。禮儀行為體現在儒家典著中的酒禮規范,如《周禮》等,這些規范深刻影響至今,貫穿于社交和日常生活。社群行為通過宴會、酒市、酒文化節等活動,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娛樂行為則涵蓋民間酒令、文藝佐酒和品酒賞玩等,展現了酒文化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中的多樣性和審美功能,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制度形態酒文化
中國人不僅充分認識到酒(特別是藥酒)的強身健體、扶衰養疾等功能、功效,更能借助一系列調劑手段,制定出禮儀制度等來規范人們各種酒事行為,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從而創造出中國酒文化的制度形態成果,以酒禮等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