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水利工程,以至于其所在地的城市都以它來命名。這座位于今都江堰市區以西1公里處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前后,由秦國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都江堰可謂是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李冰創建的都江堰,主體工程分為3部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引水灌田。
都江堰的建造,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秦國的兼并天下的作戰打下扎實的基礎。
2000年,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鄭國渠
鄭國渠是四大水利工程中,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工程。它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利專家鄭國主持興建,其工程宏偉,規模宏大,前后歷時十年才最終完工。
鄭國渠位于涇陽縣王橋鄉的仲山西麓,其東有仲山,地形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因此,鄭國渠充分利用了這一地形,讓干渠沿北山南麓最高地帶向東伸展,實現分支灌溉。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沙等諸多領域,都有眾多獨到之處,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杰作。
2016年11月8日,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上,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陜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等,北之長城,南之靈渠,這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給中華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這項工程位于湘桂走廊中心(今興安縣境內),至今仍在發揮灌溉功能,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它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與前兩個并稱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全長37公里的靈渠,設計精巧,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從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靈渠由史祿主持修建。史料關于此人記載甚少,只間接地記載了“監御史名祿”。出生地無從考證,據傳是越人。他不姓史,也不姓監,只知道他名為“祿”,史志習慣稱他為史祿。
2018年8月13日,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它以精良和獨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技術和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著稱于世,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矚目。
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西側它山與廟山之間的樟溪與鄞江相接處的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又一偉大工程。它由唐代水利專家王元瑋于公元833年(唐太和七年)主持興建。
當時,由于奉化江河床較淺,所以在多雨季節,經常泛濫成災;而在無雨季節又很容易干涸,導致海水倒灌,使得咸潮侵蝕土地,當地百姓飽受其害。為此,唐朝廷決定修建它山堰,以減輕水害,造福百姓。
它山堰修建而成后,江河水經過該堰分流兩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為水利,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它山堰迄今一千余年,歷經數次洪水沖擊,仍然保存完好,繼續發揮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