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被稱作是“中國建筑鼻祖”“木匠祖師”,眾多關于魯班的傳說故事流傳至今。不少古建筑建造過程中使用的工具,在傳說中都是魯班發明,像鋸子、刨子、墨斗、魯班尺等等。一些地區的建筑工匠在建房時,還要唱魯班、拜魯班。
那么魯班真有其人嗎?魯班又究竟是誰呢?他如何成為“中國建筑鼻祖”的?
▲刨子
按照民間傳說和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可以認為魯班確有此人。他原名公輸班(般),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即如今的山東滕州人。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44年。魯班十分善于發明創造,他的發明提高生產效率,幫助百姓生活,所以深受民眾尊崇。在他去世后,百姓給他建祠立廟,魯班逐漸演化為具有傳奇色彩的“百工之神”。在《禮記》、《戰國策》、《呂氏春秋》等歷史古籍中都有關于公輸班的記載。
但是關于公輸班和魯班是否就是同一人,經常存在一些爭議。在早期的典籍中,魯班的名字還沒有出現,大都記載為“公輸班”或“公輸盤”“公輸子”等。直到漢代之后,魯班這個名字才逐漸在故事中取代了公輸班。一些學者認為,公輸班之所以后來被稱之為魯班,是因為他是魯國人,于是以國為姓,便被人們稱為魯班。固然有爭議,但是根據記載,無論魯班,還是公輸班,都是古代有名的巧匠,后世逐漸將這兩個名字作為了能工巧匠的代稱。
▲墨斗
古人十分注重建筑風水,通過尺寸數字“吉兇”控制建筑尺度。魯班尺是古代營造建筑時,用來度量、下料及選擇吉兇壓字的專用工具,相傳就是春秋魯國公輸班發明的。
古建筑各細部的尺寸要趨吉避兇。魯班尺均分為八個區段,第一區對應“財”字,以下順次為“病、離、義、官、劫、害、吉”字。其中“財、義、官、吉”為吉祥。一般還配以詩、詞,用來進一步闡述此尺寸的含義。不同版本的魯班尺判詩、判詞具體內容也不一樣。古建筑的具體尺寸要落在尺上面所記載吉利數字的位置,不能落在兇害數字的位置上。
▲魯班尺
還一部著作以魯班為名即《魯班經》。《魯班經》并非魯班所作,是明代午榮所編的一本古代木匠的業務用書,刊行于明代,流行至清代。書中介紹了古代木匠從伐木備料、起工破木到上梁拆屋等過程中應遵循的法則,家具和木器制作,房屋風水的選擇,吉祥的預測等等。
例如書中提要上山采伐木料也要挑良辰吉日,古人建房強調天、地、人三者合一,他們認為只有這樣的建筑才能趨吉避兇。還提到立木上梁儀式要格外重視。古人認為房屋的棟梁是其榮昌的主宰,因此對于房屋營建流程來說,上梁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道程序,自然要十分重視上梁儀式。
雖然作者不是魯班,但這本書成書的年代,建筑匠人們對魯班的崇拜已經十分流行。取名《魯班經》有借魯班之名為此書增光添彩,敬仰祖師魯班的含義,這本書也成為一本著名的建筑營造類典籍。
▲《魯班經》
在民間有不少關于魯班的傳說口口相傳,流傳最廣的傳說是關于鋸子的發明。傳說在鋸子沒被發明之前,木工都是用斧子砍木頭。有一次,魯班在山上做工,忽然手上被劃了個口子,鮮血直流。他發現是一棵絲茅草,絲茅草上長著許多硬而尖的小齒,人的皮肉被它一劃就破了。魯班由此受到了啟發,發明了金屬的鋸子。
除此之外,不少地區都有獨特的魯班傳說流傳,在杭州,傳說魯班曾鎮壓西湖魚精;在北京,傳說魯班曾親自修補白塔寺白塔的裂縫;在山西,不少古建筑的修建都傳說與魯班有關;在四川,傳說大足山石像是魯班雕刻的......魯班的傳說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鋸子
這位千年前的匠人,通過持續的文化重構和技術傳承,已經成為中華營造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