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伴侶。自古以來,我國兒童的玩具種類多樣,功能豐富。故宮為明清皇宮,其豐富的藏品中,就包含了諸多清代皇子的玩具。從功能角度而言,這些玩具可分為節令類、機動類、手動類、賞玩類、益智類等。古代的照相技術落后,但是古人基于繪畫等方式,將各式玩具融于孩童們歡快的嬉戲場景中。以下結合清代宮廷繪畫,來解讀清代皇子玩具的歷史文化內涵。
一、節令類
節令類玩具的特點是:玩具一般在新年、元宵、中秋等特定的節令中玩用,其既能烘托節日的氛圍,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如《弘歷雪景行樂圖》中的爆竹和雪獅子(圖1),就屬于節令類玩具。畫面中,一位身著藍裝的孩童,一手捂住耳朵,另一手拿著燃香,正準備點燃一旁的爆竹;旁邊另有三位孩童,正在堆雪獅子造型。燃放爆竹,為我國慶祝新年的傳統方式之一。其絢麗的色彩及特有的聲響,對孩童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雪為冬春兩季特有自然物,其潔白的顏色和可塑的造型,為孩童帶來獨特的感官體驗,因而深受孩童歡迎。需要說明的是,《弘歷雪景行樂圖》為清代宮廷繪畫,場景內容為乾隆帝在宮苑里與諸皇子一起烤火、賞雪、玩樂,以慶賀新年。
圖1《弘歷雪景行樂圖》中的爆竹與雪獅子
故宮藏節令類玩具的種類比較豐富,如泥塑兔兒爺(圖2)、花燈、香包粽子、五色絲、銅錢編獅子等。以泥塑兔兒爺為例,來解讀宮中節令類玩具的使用方法。從造型特點來看,其身著紅色官服,頭戴文官官帽,左手扶官帶,右手執搗藥杵,側身騎在梅花鹿上,為集各種福運一體的象征物。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此泥塑兔兒爺為清晚期宮中從民間市場購入,供小皇室成員祭月所用。中秋月夜,宮中大人祭拜月神,皇子則祭拜兔神。古人認為:玉兔搗藥,為天下百姓治病去災,因而祭拜兔神可消災保平安。宮中皇子祭祀兔兒爺的習俗,很可能為受民間影響而形成。
圖2故宮藏泥塑兔兒爺
二、機動類
機動類玩具的特點是:玩具由若干組件組成一體,其中一個組件運動時,帶動其他組件一并運動。如《升平樂事圖冊》中的場景之一,有兩個孩童一邊奔跑嬉戲,一邊用繩子牽著可“奔跑”的機動玩具(圖3)。畫面中玩具有三個,分別為可“奔跑”的鹿、兔、狗的造型。動物造型的底部,均固定在平放的支架上;各支架底部,均安裝了4個輪子。當輪子滾動時,可帶動支架及動物造型“奔跑”。機動類玩具省心省力,又可產生“自動”效果,增添了孩童們的樂趣。需要說明的是,《升平樂事圖冊》共含12幅繪畫,內容均為太平盛世的初春時節,仕女和孩童們在室外游樂及嬉戲場景。其畫風華麗精致,畫面細膩考究,設色古樸典雅,有清代宮廷繪畫的風格。
圖3《升平樂事圖冊》中的機動玩具
故宮藏機動類玩具的種類比較豐富,如手搖電影機(圖4-圖5)、小風扇、洋鐵小飛機、帶彈簧泥人偶、翻頂機械人等。以手搖電影機為例,來解讀宮中機動類玩具的使用方法。此手搖電影機為巴黎生產,是溥儀的玩具。傳動裝置主要包括機箱外的手柄,機箱內的支架、卷筒、發條、轉軸、齒輪等組件。其中,支架為立放,前部兩側向前伸出兩塊擋板,后部則與齒輪、發條、卷筒等組件通過轉軸連接;卷筒亦為立放,且照片表面朝上,與機箱頂部的觀察口對齊。觀察口位于機箱頂部,內設鏡片,用于觀察轉動的照片。使用時,勻速搖動手柄,帶動發條轉動,發條帶動齒輪轉動,齒輪帶動卷筒轉動,卷筒外側的照片隨之產生勻速轉動,使得一張張照片如電影般放映。游戲者通過觀察口,即可看到放映的“電影”。
圖4故宮藏木長方手搖電影機
圖5卷筒及照片
三、手動類
手動類玩具的特點是:玩具本身不包含可產生“機動”功能的組件,但玩者在使用時,玩具可產生運動、發聲等效果。如《大公主大阿哥庭院游戲圖軸》中的太平鼓(圖6),就屬于手動類玩具。此畫為清代宮廷繪畫,描繪了道光皇帝長女端憫固倫公主,在庭院內觀看大阿哥奕緯燃放爆竹的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大公主左手執類似蒲扇狀、手柄底部有若干小鐵環的玩具,即為太平鼓;右手執的長柄小錘,為擊鼓所用。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了太平鼓的做法及使用方法:“太平鼓者,系鐵圈之上蒙以驢皮,形如團扇,柄下綴以鐵環。兒童三五成群,以藤杖擊之,鼓聲冬冬然,環聲錚錚然”。太平鼓為古代兒童喜愛的手動類玩具,在新年時期使用較多,以寓意“太平安樂”。
圖6《大公主大阿哥庭院游戲圖》中的太平鼓
故宮藏手動類玩具的種類比較豐富,如太平鼓(圖7)、風箏、傀儡人、空竹、霸王鞭等。仍以太平鼓為例,來解讀宮中皇子對手動類玩具的興致。康熙帝八子允禩曾作《詠太平鼓》詩,其中有“六街擊鼓散春聲,繭紙團圓熨貼平”,可反映太平鼓為當時“時尚”的玩具。嘉慶帝曾作詩《祝歲歌》,其中有“兒童敲徹太平鼓”、“鼓聲闐闐播陽和”,此處“闐闐”即聲音宏大之意。詩中表達了新年時期,宮中皇子們敲打太平鼓時開心又興奮的場景。另宮中養和精舍、玉粹軒等建筑內墻上的通景畫中,均繪有皇子敲打太平鼓的場景,可反映這種手動類玩具的吸引力。
圖7故宮藏太平鼓
四、賞玩類
賞玩類玩具的特點是:玩具不帶聲光或運動效果,但造型具有吸引力,因而多用于觀賞或把玩。如《百子圖》中的泥塑人偶(圖8),就屬于賞玩類玩具。畫面中,一個官吏模樣的泥塑人偶,坐在玩具轱轆車上。其身著紅袍,頭戴紗帽,抬頭目視前方,后背則微靠車廂座椅上,表情舒適,很有古時官員的派頭。兩位小童,或推動轱轆車使之前行,或“指揮”交通為車“開道”,玩得非常盡興。古時的泥塑人偶取材方便,造型多樣,為受孩童歡迎的娛樂型玩具。如宋代金盈之的《醉翁談錄》載:“京師是日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于華奢者”。另《百子圖》為清代宮廷畫師冷枚繪制,內容為孩童們在亭臺樓閣間嬉戲玩樂的場景。畫面中的孩童數量達上百個,個個天真爛漫,形象生動。
圖8《百子圖》中的泥人
故宮藏賞玩類玩具的種類比較豐富,如布老虎(圖9)、娃娃、戲曲泥人、動物木偶、小兵器等。以布老虎為例,來解讀宮中皇子對賞玩類玩具的使用。此布老虎長約36厘米(不含尾巴),高約21厘米,站立狀,周身繪有彩斑,頭頂飾有“王”字。其虎頭碩大,虎尾修長,造型呆萌又不失威風之感。此布老虎白天可用于皇子把玩,晚上亦可作為枕頭使用。清末學者金梁的《光宣小紀》記載:1908年12月2日,不到三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由于當時的場景盛大熱鬧,嚇得坐在坐在寶座上的溥儀哇哇大哭;正當左右大臣面面相覷時,溥儀的生父載灃拿出了一個布老虎,給溥儀玩耍,于是溥儀立刻停止了哭鬧。此史料說明,清代皇子對這種賞玩類的玩具非常喜愛。
圖9故宮藏布老虎玩具
五、益智類
益智類玩具,即可以增長智慧、開發智力的玩具。如《太平春市圖》的場景之一,為孩童圍觀貨郎擔盛滿玩具的籮筐;而筐中有若干個疊落整齊、五顏六色的四方硬紙包裝盒(圖10)。結合清代宮廷玩具的收納方式判斷,盒中很可能是紙牌類玩具。紙牌源于“葉子戲”,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為老少皆宜的玩具。其娛樂方法一般為:參與者依次抓牌,牌出時“大數”可以捉“小數”,且可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需要說明的是,《太平春市圖》為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于乾隆七年(1742)所繪。畫中繪制的是農村熱鬧歡慶的新春場景,如貨郎擔玩具游走叫賣,孩童嬉戲豐富各異的玩具等。畫中的器皿如碗、盤等,均具有乾隆時期的宮廷用品的風格,因而此畫可認為是宮中新春場景的映射。
圖10《太平春市圖》中的紙牌
故宮藏益智類玩具的種類比較豐富,如游戲動物紙牌(圖11)、蒙古象棋、穿線板、拼插積木、七巧板等。以游戲動物紙牌為例,來解讀宮中益智類玩具的使用方法。紙牌被分為兩摞:一摞僅有圖案,另一摞有圖案兼文字說明。圖案均為動物造型,數量達50余種。從文字說明角度而言,每種動物的外形或習性,均有言簡意賅的表述。如鴛鴦圖案紙牌有兩張:一張繪有栩栩如生的鴛鴦一對;另一張繪有完全相同的圖案,但在圖案上方增有“鴛鴦鴛鴦雌雄和睦如夫婦”的文字說明,以歸納鴛鴦“雌雄不離”的生活特性。使用時,先從僅圖案的紙牌摞中任取一張,再從另一摞中找到帶文字說明的相同圖案。分析認為,上述紙牌為低齡皇子的益智玩具,不僅可增長知識,而且鍛煉了其認知能力。
圖11游戲動物紙牌
不難發現,清代宮廷繪畫中的各式玩具,以及故宮藏品中的豐富玩具,均為我國古代兒童娛樂用品的寶貴資料,亦為我國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