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從食具中分離出來,專用于飲茶,意味著更講究、更精細的飲茶文化形成。
茶器適應(yīng)于茶的烹飲方式,隨著飲茶文化的流變,茶器的變化顯得尤為具象。
自唐代飲茶興盛后,歷代主流茶器在數(shù)量、種類、材質(zhì)以及審美方面不斷的演變,逐漸形成了適用于當(dāng)代飲茶的茶器。
西晉——器擇陶簡,出自東隅
“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那個曾問“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落難回洛陽后,侍從用陶缽給他盛茶。
這是較早提及的盛茶湯器物。可能是臨時將就拿個瓦盂,不一定是專用的器物。平日里皇室盛茶使用器應(yīng)該更金貴。
隨著生活的講究,人們使用的器物會進一步功能細分。在生活精致的王公貴族中,茶器最早從食具中分離出來。
與晉惠帝同時期的文學(xué)家杜育在《荈賦》中提到“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認為飲茶用的碗,最好是出自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的青瓷。說明,西晉時,人們對茶器的選擇已經(jīng)比較講究了。
三百多年后,精于茶事的陸羽,也推崇越州青瓷碗,在對茶器的功用和審美方面可謂一脈相承。
唐代——備受珍重的茶器
唐代烹茶,以煎茶為主。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荼”字減去一筆,成“茶”字,對飲茶的器物也給出專屬的名稱——茶器。
《茶經(jīng)》中提到的茶器有25種,包括:風(fēng)爐、筥、碳撾、火?、鍑、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鹺簋、熟盂、碗、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都籃,其種類比歷代都多,功用也齊備。
鹺簋[cuóguǐ],是盛鹽用的,后來尚清飲,不再使用。茶碾在宋代仍沿用。則、滌方、巾這些我們至今仍在用,只是制式和用途略有變化。
陸羽自己設(shè)計的風(fēng)爐上,按照《周易》的八卦圖,畫有火禽、風(fēng)獸、魚,“上坎下巽離其中”,表示水、火、風(fēng)相輔相成。
碗,以越州瓷碗為上,因為“越瓷青而茶色綠”,青色的越瓷碗,與茶湯色澤協(xié)調(diào),冰綠色,讓茶湯更美。
晚唐,皇室供奉在西安法門寺地宮的一套茶器,展現(xiàn)了唐代茶器的最高水準(zhǔn)。以茶器作為皇室三十年一次的供佛法器,足見對茶器的珍重。
帶托的琉璃盞精美剔透,盛之以茶湯,令人羨慕。
宋代——器以審美至上
宋代流行點茶法,茶器有較大的改變。最為代表的茶器是湯瓶、茶筅、建盞。
湯瓶注水,“發(fā)速有節(jié),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北宋龍窯青釉湯瓶
宋代點茶,最開始是用茶匙擊拂茶湯起沫。南宋以后漸漸改用竹筅。早期的茶筅,呈扁平狀,類似細密的長竹刷子,后來發(fā)展成持拿更方便的圓筒形。從流傳的圖片看,宋代茶筅與今天常見有內(nèi)外穗的日式茶筅不完全一樣。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手持湯瓶者,左手下方放置了一個茶筅)
茶盞,以建州的黑盞為上。“盞色貴青黑”,茶筅擊拂起來的茶湯帶沫花呈白色,與茶盞黑、白反差相襯,則是另一種獨特的審美。
明代——宜興陶、景德瓷成絕配
明代以散茶撮泡為主流,唐宋時期的大部分茶器都不再使用。隨著宜興紫砂壺工藝的成熟,紫砂壺備受喜愛。“壺以砂者為上,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景德鎮(zhèn)制作的瓷器,在唐宋已屬精良,卻一直沒有機緣成為茶器中的主流。直到明代,終于等來了華麗的登場。
明人瀹茶尚小壺小杯。壺小茶香不渙散,杯白便于試茶色。“茶盞惟宣窯壇為最,質(zhì)厚白瑩,樣式古雅”。景德鎮(zhèn)的宣德窯茶甌成為紫砂壺的最佳搭檔。
清代——一只蓋碗行走天下
清代飲茶變得簡化,在延續(xù)小壺小杯的同時,蓋碗泡茶更為普遍。
投茶入碗,注水沖泡,直接持碗啜飲,十分方便。蓋碗既是泡器,也是品飲器,將茶事簡化到了極致。
當(dāng)代茶器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茶器,無論材質(zhì)還是款式都十分豐富。但基礎(chǔ)款仍是以明清時期的壺、蓋碗、杯為主。
目前比較普遍使用的“公道杯”,是20世紀(jì)70年代臺灣發(fā)展茶藝時,為了均勻茶湯、方便斟茶,借鑒分酒器,新設(shè)了“公道杯”。
主流的是壺和蓋碗作為泡器,結(jié)合公道杯分茶到品茗杯中,幾乎適用于所有茶類。
或者省去公道杯,如潮汕工夫茶,采用巡斟的方法分茶,技法十分精湛。也有玻璃杯直接沖泡的,尤其適合展示綠茶的色、香、味、形。
在完整的茶事中,涉及的茶器往往達十多種,由于制式不一,繁簡因人而異,不便全面細述。僅選每個時期典型、主要的茶器來體現(xiàn)大致的茶器流變。在以后的細分文章中,會進一步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