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痹⒁鉃樽怨乓詠硎ベt都是孤獨寂寞的,只有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同詩還有“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之類的關于酒的描寫,足見李白對于酒的熱愛。而縱觀我國古代詩人的發(fā)展歷程,會發(fā)現(xiàn)所有詩人與酒似乎都結下了不解之緣,詩與酒相從相隨,酒能刺激人的大腦興奮從而迸發(fā)靈感,也能在愁悶郁郁之時消憂解悶,和文人墨客簡直是絕配,鮮有詩人不愛美酒,接下來看看古代詩人與酒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吧。
李白與酒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因同一時期的詩人杜甫曾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又被時人稱為酒仙。李白是古代最為愛酒的詩人,他現(xiàn)存詩篇一千余篇,其中有200多篇直接以“飲”、“酒”、“觴”、“酌”命名,與酒相關的詩更是不勝枚舉。相傳,李白初到長安時,與著名詩人賀知章偶遇,賀知章素來敬仰李白,當即要請李白喝酒,結果沒有帶酒錢,就將皇家飾品金龜用來換酒,李白阻攔之時賀知章笑曰:“今日有幸與仙人結友,定要喝個痛快,區(qū)區(qū)金龜又有何礙。”此后,賀知章向皇帝舉薦李白,從而李白做了唐朝的翰林學士,金龜換酒也寓意著為人豁達、恣情縱酒和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
歐陽修與酒
歐陽修、北宋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是世人皆知的醉翁。人們常常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源于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下的名篇《醉翁亭記》,不僅是簡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三水之間也”,還在于文中蘊含的飽含人生認識和哲理的深層意味,徜徉山水之間日子過得很愜意,仕途也很順利,轉瞬間十幾年的光陰已經過去,老來多病,好友相繼過世,政治上受誣陷,遭貶斥,憂患凋零,今非昔比,充滿了世事無常和物是人非的感慨。慶歷年間賈文元任昭文相時,常與歐陽修暢飲。賈知歐陽修飲酒時喜歡聽曲,所以預先叮囑一官妓,準備些好曲子來助興。誰知這官妓聞而不動,再三催促,仍就無動于衷。賈文元感到很無奈。不料在宴席上,這位官妓在向歐陽修敬酒祝壽時,一曲又一曲地獻唱。歐陽修側耳細聽,聽完一曲,飲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賈文元感到奇怪,過后一問,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歐陽修作的詞。
陶淵明與酒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時代詩人,他年少時寫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不圖名利、不慕虛榮,獨愛喝酒,和他的晚年生活極其相似,所以人們笑談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在年少時就有了如此高尚的雅趣,也從側面說明了陶淵明愛酒。廬山東林寺中很有名的慧遠師傅曾經邀請?zhí)諟Y明去寺中做客,陶淵明知道寺廟中是不可以喝酒的,不想答應慧遠師傅的要求,所以陶淵明對慧遠說:“您那可以允許我喝酒嗎?可以的話,我就去。”最終慧遠破例允許陶淵明在寺廟中飲酒,陶淵明才去了,由此可知陶淵明真是時刻都離不開酒啊。
詩與酒,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孿生兄弟,詩酒趁年華,詩與酒早在3000多年前就被聯(lián)系在一起,此后隨著物質文明的逐漸豐富,人們對精神文明的愈加渴求使得二者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酒能激發(fā)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詩能增添飲酒時的高雅情調,于是酒助詩興,詩借酒力,詩酒相會成就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