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在全國范圍內,我們還能夠見到30余座鐘鼓樓,它們大多形成于明清時期,其中有一部分經過了后人的修繕或重建,歷經歲月的洗禮,依舊屹立不倒,宛如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那么,鐘鼓樓究竟有著怎樣的重要作用,又是如何發揮這些作用的呢?
鐘鼓樓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時間的計量以“時辰”為基準,而測量時間的工具則涵蓋了利用日光投影的日晷、圭表,以及基于流體力學原理設計的漏壺、沙漏、燈漏等。一旦時間被測定,接下來的任務便是如何向公眾傳達這一信息。
這一職責便落到了鐘鼓樓這一古老而有效的報時系統上。鐘鼓樓通常矗立于城市的中心地帶,其位置設計確保了鐘鼓之聲能夠均勻地擴散至四面八方,覆蓋整個城市區域,成為了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項公共服務設施。特別地,鐘鼓樓的報時活動主要聚焦于夜晚時段,因為在沒有日光指引的夜晚,人們難以通過太陽來辨識時間。
鐘鼓樓如何報時?
鐘鼓樓的報時制度遵循著以“更”為單位的傳統,將夜晚細分為五個時段,從晚間19點延續至次日清晨5點,每兩小時標記為一更,并通過敲響鐘鼓來宣告時間。具體的時間劃分如下:從19點至21點,稱為起更或戌時;隨后是21點至23點的二更,也稱亥時;緊接著是23點至凌晨1點的三更,即子時;再到凌晨1點至3點的四更,謂之丑時;最后是凌晨3點至5點的五更,又稱亮更,象征著黎明將至,預示著新一天的開始。
以北京鐘鼓樓作為典范,每當夜幕降臨至定更時分,便會先以鼓聲為序,隨后鐘鳴響起,向民眾傳達夜晚入睡的信號;自二更至五更,則僅鳴鐘而不擊鼓,以此來維護百姓的寧靜安眠,避免打擾他們的休息時光。
待到黎明破曉的亮更時分,則恢復先擊鼓后撞鐘的程序,宣告白晝的降臨,提醒民眾起身迎接新的一天。鼓聲敲擊共計108次,節奏分為快速18響與慢速18響交替進行,寓意深遠。在此傳統體系中,鼓樓扮演著計時者的角色,而鐘樓則承擔起報時的重任。在沒有現代鐘表精確計時的古代,鐘鼓樓的聲聲報時對于古人的日常生活與勞作節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哪些城市有鐘鼓樓?
【北京】
北京的鐘樓和鼓樓是兩座毗鄰的建筑,鐘樓在北,鼓樓在南,相距一百多米,位于天安門以北,居北京古城南北中軸線之北端。
鐘鼓樓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重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屬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的首批建筑物,至清代順治年間曾毀于火災,乾隆時重建,以后歷代均有修繕。
鐘樓正中的八角形鐘架上,懸掛的大鐘鑄造于明代永樂年間,鐘高7.02米,重量63噸。鼓樓內展覽的主鼓高2.4米,鼓面直徑1.6米,另有群鼓24面,鼓高1.6米,鼓面直徑1.12米,都是根據清代嘉慶年間的記載復制。
【西安】
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后于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遷建到現址。高36米,底座為方形,邊長各為35.5米,整體呈磚木結構。四角攢尖頂覆蓋著深綠色的琉璃瓦,頂部裝飾有金色寶頂。
鼓樓是位于西安市中心的鐘樓西北側,與鐘樓東西相望。它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鐘樓早建4年,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總高度33米,基座為長方形,南北長52.6米,東西寬37.5米,高7.7米。西安鐘樓與鼓樓遙相呼應,成為了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
【南京】
南京的鐘鼓樓則由于城市結構復雜,明太祖定都南京,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按照“左列鼓架,右建鐘樓”的布局,在黃泥崗上修建了鐘鼓樓。城樓后因遭戰火而被毀;清朝時期鼓樓僅剩下部磚石臺座,1923年始,被辟為南京鼓樓公園,后不斷修繕,復建上部城樓,保存至今。
南京的鐘樓已然不存,于清康熙年間倒塌,鳴鐘、立鐘皆毀,惟獨臥鐘半陷于土中,清咸豐年時,被毀一只,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江寧布政使將尚存的一只鐘移至現址,并撥款建一座鐵梁鐵柱的六角亭來懸掛,稱大鐘亭,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巨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