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開通絲綢之路后,獅子作為西域貢品開始傳入中國。不過獅子首次有確切記載的傳入時間為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今伊朗)遣使獻獅子給章帝。
獅子在寺廟等宗教場所中出現,也是基于佛教的傳入興盛,被賦予了護法神獸。洛陽白馬寺的石獅子,帶有明顯的西域風格特征。
在古代,石獅子也有“階級”之分,由它們頭上的“發卷”來評級。獅頭上卷毛疙瘩的數目,代表著官府等級的高低——發卷數量越多,則主人官位品級越高。
1.皇宮門口的石獅子:滿頭的“發卷”,共有45個,象征著皇帝“九五之尊”的最高地位,不可逾越。如北京故宮太和門前的石獅子。
2.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門前的石獅:頭部通常有十三個攀毛疙瘩,謂之“十三太保”。
3.一品官以下的石獅:毛疙瘩逐級遞減,每減一品就要減少一個疙瘩。
4.七品官以下人家:府第就不準安放這種石獅。
獅子總體來說有三方面作用:驅邪佑福、身份顯示、引福聚瑞。
1.驅邪佑福:獅子被賦予了強大的辟邪之力,民眾篤信其能驅散邪祟,庇佑居所之人平安康泰,阻擋不祥之氣的侵擾。
2.彰顯身份:在封建時代,獅子是貴族與高官府邸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明清之際,一品大員府邸前的石獅子,鬃毛卷數、身姿儀態、神情氣質皆遵循嚴格規范。
3.調和氣場:石獅還有利于借氣,據說懷才不遇的人去摸石獅子額頭,再摸自己的額頭,可以調整運勢。
獅子的擺放,遵循著一系列嚴格的規則和習俗:
1.擺放方位:獅子宜放在西北方,因為獅子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西北方被視為其活躍之地,占有地理優勢。加之獅子屬乾卦,位于西北方,五行屬金,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
2.獅頭朝向:獅頭是必須朝向屋外的,因為獅子是兇猛的動物,具有強烈的煞氣,風水學上用來阻止邪魔鬼怪入屋。若擺在窗口,獅頭也一定要向外。
3.成雙成對:大門前擺放獅子,一雌一雄,陰陽協和。左雄右雌,左踩繡球,代表寰宇天下。右踩幼獅,代表子孫綿長。
4.擺放空間:擺放石獅子要考慮地形地勢,一般來說,擺放的地方宜高不宜低,前面應有開闊的空間。若將石獅子擺放在低陷、狹窄的空間里,反而形成“獅子受困”的格局。
5.禁忌物品:擺放石獅子后,門口忌諱供奉八卦鏡、龍龜、鷹、文昌塔、泰山石等物品。
獅子種類
獅子按照材質有銅獅、石獅、鐵獅、木獅等。按照擺放位置用途又有如下一些分類:
1.宮廷獅:這類石獅子多見于故宮等皇家建筑前,象征著皇權不可侵犯。
2.獻錢獅:這種石獅子形象中,獅子通常張嘴露出舌頭,仿佛在獻上錢財。代表著財富和富足。獻錢獅一般也為雌雄一對,雄獅常飾于大串的銅錢,寓意招財進寶;而雌獅則戲玩著小獅子,寓意人丁興旺。
3.鎮宅獅:傳統建筑中大門兩旁設置的石獅,用于鎮宅辟邪、納福招財。
4.望柱石獅:古代欄桿的頂部柱頭部分稱望柱,頂部常雕有石雕獅子。傳統建筑中多用于石橋欄桿、寺廟、道觀、祠堂、會館大殿前的圍欄,主要作為防護。
5.拴馬樁石獅:拴馬樁是指古代北方宅院門前用于栓大型牲畜(如馬或牛)的石雕柱,有些地方稱樣柱或看柱,柱頭造型多樣,包括桃、獅子、猴子、人物等,其中獅子比較常見。
為什么古建放的是獅子像而不是老虎像呢?在佛教典籍中,獅子為佛陀說法時的護法神獸,象征“無畏施”(消除恐懼)。寺院山門前擺放獅子,既守護佛法清凈,也象征佛法普度眾生。老虎在道教中雖為“四象”之一(白虎),但更多代表西方七宿與肅殺之氣,與佛教的慈悲精神相悖,因此未被納入主流建筑裝飾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