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大眾日益提升的生活體驗,現代化的空調進化出了,無數種兼具人性化與智能化的功能。空氣凈化、防直吹、靜音節能...待在室內,就有了夏天所需的一切。不禁想知道,在距今萬八千年前的古代,古代人們是如何過夏天的...古代人用哪些東西,充當現代空調的平替?
涼屋
熟悉《西游記》的人都知道,美猴王孫悟空居住的水簾洞,乃是花果山中一處天然洞府,洞口有著一處天然的水簾瀑布。水簾綿延不絕,一看便知洞中必定涼爽。
涼屋,是古代的“空調房”,一般依水而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簾屋”。
(圖)南宋李嵩《水殿招涼圖》局部
涼屋將自然與機械有機結合在一起,借助機械將活水提升送到屋頂,讓其從上面流下,從而達到給全屋降溫的效果。涼水從屋頂流過,大有人工“水簾洞”的味道,降溫效果自然極佳。
水亭
唐代的水利設施非常發達,人們會將溫泉水引入農田,或者在冬季種植反季蔬菜,自如運用天然的冷熱水。當然,也會用先進的冷水循環系統,在夏天建設避暑勝地——自雨亭。
水亭與涼屋的運行原理相似,都是利用機械裝置,將涼水輸送至房頂高處,然后讓水從房檐四周流下,形成水簾,從而達到人工降溫的效果。《唐語林》中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中有一處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涼水從檐上飛流直下,時值盛夏,卻涼爽似秋天。
(圖)元王振鵬《大明宮圖卷》(局部)
宋代,水亭的建造更加豪華,升級成了涼殿。
《武林舊事》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萏萬柄......又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于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
清涼殿
漢代宮廷中的清涼殿,也叫做清室,專門用于夏季避暑。清涼殿,通常建于高臺之上,利用地勢增加通風,外加減少地面潮熱。殿外屋檐設置導水管,水流經由屋檐滴落,形成水簾,隔絕暑氣。深檐回廊的設計,不但阻止陽光直射入室內,行路間也不怕被陽光直射到。
(圖)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清涼殿由玉石打造“以文石為階,玉晶為壁”,十分清涼隔熱。殿內玉盤中常備冒著寒氣的冰塊,宮女把寒氣扇到各處,降溫效果十分顯著。南北對開的大窗,利用自然穿堂風將暑氣徹底驅散。同時配備人力驅動的“七輪扇”,進一步加強穿堂風的效果。
葉輪撥風
古代的普通人家,基本的降溫模式還是扇扇子,然而扇子不僅扇起來累,降溫效果也不夠好。漢朝時期,一種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此物名為“葉輪撥風”,漢代清涼殿中的制冷高手,比現代家用空調更加強勁!
(圖)影視劇《甄嬛傳》中的葉輪撥風
據《西京雜記》記載,葉輪撥風由西漢匠人丁緩發明,乃是一座由人力推動的“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巨輪上安裝了七個葉片,由人搖動手柄,帶動葉輪快速旋轉,攪動空氣形成涼風。“一人運之,滿堂寒顫。”只需一人操作,滿廳堂的人都凍得直打寒戰。
尾聲
漫漫歷史中,無數人吐槽過高溫天氣。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渾身上下沒有一處不熱。
“赤日滿天地,火云成山岳。”太陽把云彩燒得火紅。
“驕陽連毒暑,動植皆枯槁。”動植物一碰陽光就枯槁。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催動之下,高溫顯而易見會成為今后人生中的常客。合理避暑,才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好在從古至今,天氣在逐漸升溫,避暑設施也在逐步升級。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夏日與涼風都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