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開幕。來自越南、尼泊爾、突尼斯、伊朗、土耳其、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各國的“非遺”傳承人及項目匯聚于此,現場展示“海絲”路上的精彩“非遺”瑰寶。
“此次‘非遺’展突出‘非遺’整體性的保護成果展示、‘非遺’項目的活態展示、‘非遺’生產性保護技術創新展示等三大特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展示平臺。”泉州市長康濤說。
漫步展區,越南的漆器漆畫、尼泊爾的唐卡、突尼斯的紅珊瑚、土耳其的濕拓畫等境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四射,“非遺”傳承人的堅守令人感動。而北京的花絲鑲嵌、雕漆、清宮傳統刺繡技藝,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吉林省的長白山滿族撕紙技藝,青海的土族盤繡等,樣樣凸顯匠人大師的高超工藝和匠心巧思,傳遞出濃濃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
作為中國與尼泊爾友好交往、藝術上相互影響的重要象征,尼泊爾唐卡藝術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欣賞。尼泊爾唐卡畫傳承人烏達亞·查倫告訴中新網記者,唐卡最早起源于加德滿都,屬于宗教畫范疇,與尼泊爾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突尼斯國帽引人注目(王東明 攝)
烏達亞·查倫說,唐卡畫蘊含著宗教哲學,不能按創造性的想法隨意更改;今天,尼泊爾唐卡仍遵循傳統,如畫布用牛皮熬制成膠,然后用石頭打磨、晾干,如此反復五到六遍才最終形成。
117個中外“非遺”項目,以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亮相此次“非遺”展,帶來一場跨國的藝術盛宴。
“泉州有很多獨特的宗教,與尼泊爾文明非常相似。”前來參加“非遺”展的尼泊爾米提拉繪畫藝術家休曼,看到不同國家的藝術作品,深受啟發,“我想以‘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題材,創作一系列畫作,然后把它們匯總到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去。”
幾個世紀以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出發,途經中東地區,到突尼斯,接著到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直至歐洲。突尼斯駐華大使迪亞·哈立德在當天的“非遺”展開幕式上感言,“歸功于此,我們才有了茶葉、絲綢、陶瓷等許多中國產品?!?/span>
他表示,突尼斯一直將文明對話以及人與人的交流擺在首位,希望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繼續與中國保持友好合作關系,加強文化交流,不斷探索人文交流以及更廣泛領域的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