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地仙鶴補子文官官服
九品練雀紋文官補服補子
補服制度是明清時期重要的服裝制度。官員服裝的胸前、背后縫綴有標示官員身份等級紋樣的補子,用不同的禽和獸紋樣區分文武職司,并將文武官職各分為九品。
從補服的外觀上看,清代的補服褂前襟打開,胸前綴的補子被分為兩個半片,后背的補子則是完整的;明代的補子綴于袍上,袍為大襟,胸前以及背后的補子都是完整的。但細觀明代補服,不少補子中間也是破開的。下圖是明代官員用補子,兩幅補子皆為明嘉靖年間官員用獬豸補,補子沿著中心線被分為兩塊。
明代官員用補子
有學者就此現象提出疑問:是否在嘉靖時期這些有補子的百官服式中,已經出現了一種對襟的款式?明代補服上綴的補子,有通過緙絲或是刺繡完成,再縫綴到服裝上的,也有根據服裝的整體款式、尺寸,設計安排花樣,連補子的紋樣一起織成衣料的。與服裝分開制作的補子出現于明后期。
明代孔雀補服
明、清文武品官補子主題紋樣對照
《淺析明代孔雀補服的織造工藝》一文分析了該補服的織造手法為明代流行的正反五枚暗花緞與妝花緞相結合。補子的紋樣屬于妝花緞組織,用不同顏色的緯線紆管以挖花盤織的方法,不通過全幅而只在局部織花,色彩變化不受限制而又不增加織物的厚度。由于一件補服有前后四個半片補子,每兩個紋樣相同但方向相反,當織半片補子的時候,紋緯線腳子線的提升順序正好相反,織出的紋樣恰好與前半片相反。按照官服的尺寸、要求織完一種紋樣兩個半片補子后,換一套花樣按照上述方法繼續織造另外兩個半片補子,兩半補子間的距離一致,補子在幅寬的左右位置交換一下。此件補服的織造比普通的暗花緞增加了兩套花本,五片伏綜及相應的控制腳竹,這種織造方法在過去的絲織品中少有發現,說明當時的織造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如此可見,將完整的補子分為兩片織就,是有意為之,而非出于工藝的限制。
1977年南京太平門外板倉徐俌墓出土之素緞麒麟紋補服
在南京博物館藏1977年南京太平門外板倉徐俌墓出土之明正德年間素緞麒麟紋補服上也可見同樣的服裝結構:該補服衣長153厘米,素緞地,圓領,右衽,胸背正中織正方形補子,補子長寬各為39厘米,上用片金織麒麟主紋,四周輔以如意云、靈芝、牡丹、海水、江崖等紋樣。補服的前胸破開,胸前織金麒麟補分兩片織就。貴州博物館藏1978年出土明代萬歷年間官員曾鳳彩補服結構亦同之。
《大明會典》載忠靜冠服之前后視圖
服裝的左右衣片沿中心縫合,是明代的常見之式。上圖為素色用補之明代忠靜冠服前后視圖:如在這樣的服飾上織就補子,則亦為前后共計四個半片補。上述孔雀補服,基本服飾結構與忠靜冠服類似,即可解釋其補半片之由。
明清補服款式對照
明清補服款式對照表列明代補服——常服之式,是根據《沈度寫真像》中官服手繪的平面復原圖,左右衣片為分開織造,官服胸前的織金仙鶴補分成兩個半片。
總體而言,明清兩代都存在補子由兩個半片組合而成的現象,明代補子用于大襟之袍,而清代補子用于對襟之褂,兩者都是為了吻合服裝的結構而將整補子分為兩個半片織(繡)的。但從補服外觀來看,由于左右衣片對合縫制,完成后的明代官服,正、背面補子皆表現為完整的圖案單元;而清代是對襟褂的形式,前胸補子被門襟割裂開,分別處于左右衣片上;如果明清的補子都是先期織繡好再二次縫綴上服裝,則明之補服,前后補子皆可以按整塊織繡,清代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