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國家文物局、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組委會主辦,重慶市文物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承辦的智慧文博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辦,論壇以“智慧博物館建設”為主題,探討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帶來的巨大變革。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中共重慶市委常委穆紅玉出席論壇并致辭,國內外文博行業智慧博物館建設專家代表,包括國內部分目前在智慧博物館建設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博物館館長、重點科技文化企業代表、國外智慧博物館建設代表等國內外專家學者300余人參加論壇。
關強在致辭中指出,文物保護要靠科技,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積極探索智慧博物館建設路徑,開展智慧博物館建設試點,加大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訊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努力推動博物館更加智慧、更加智能。國家文物局在強化理念、技術、機制創新,推動文物與科技深度融合及智慧博物館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一是保護文物更加智慧,二是管理手段更加智慧,三是服務觀眾更加智慧。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智慧博物館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為此,關強建議,智慧博物館建設要堅持正確的導向,挖掘文物蘊含的哲學人文思想價值等,更要揭示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內涵,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要堅持高質量發展,積極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要堅持創新創造,健全與科技領域的合作機制,豐富文物價值表達和呈現形態,提高可讀性、趣味性、便利性。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
智慧博物館路徑的思考與實踐
第一部分,程武彥認為,智慧博物館分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四個階段。智慧化博物館應擁有四大特征:全面深入感知、全覆蓋的高速互聯網、“AI+博物館”應用和智能創新。要建設智慧博物館,應堅持“整體可對接、外圍能擴張、橫向能融合、縱向能貫穿”理念。
第二部分,程武彥分享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觀眾為核心,以提升管理、服務和創新能力目的智慧化建設實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做了一個頂層設計,以觀眾為核心,以提升管理服務水平為目的,管理、服務和創新來支撐對觀眾的服務。此外,在博物館的感知能力建設方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搭建了一個覆蓋全館各個領域的27個子業務系統,各個系統所采集的所有數據都能夠互聯互通共享。
第三部分,程武彥表示,接下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近期將完善博物館感知能力建設,實現對博物館觀眾人流、公眾服務、環境、營銷、設施設備等相關前端數據的深入感知,并利用大數據了解分析博物館運行情況,實現人機協同調節,提升博物館的管理能力,并結合文化可視化互動交互技術優化博物館的服務能力。
華為公司副總裁張皓強
科技點亮文明之光,智慧傳承中華文化
首先,張皓強對華為公司近況進行簡要介紹。
其次,在如何建設智慧博物館的問題上,張皓強表示,整體架構的設計上基本確立了“四橫兩縱”,最基礎的是基礎設施層,第二層是數據管理層,第三層是平臺服務層,第四層是智慧云層。這是構建一個融合化和智能化的業務應用體系。整體設計實際上都是基于強大的基礎設施底座和龐大的數據管理能力這兩部分的建設。
張皓強表示,華為現在與多行業持續溝通、學習,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這個行業當中來,同時保持華為在整個行業里開放的生態。結合華為自身數字化轉型經驗,聯合文博行業的專家與合作伙伴,共同孵化了智慧博物館的解決方案。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
協同共建智博智慧引領未來
段曉明提出,近幾年在智慧博物館的建設中出現一些問題,而湖南省博物館正針對這些問題在逐步地改進、優化和完善。湖南省博物館在未來10年總體發展思路是:堅決實施“一體兩翼兩館”發展戰略,其中“兩館”,“一館”指實體博物館,“另一館”就是指“智慧博物館”,強調兩個館同步推進、同步發展,并將兩者的建設有機地融合。簡單地說,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博物館的核心業務智能。另一方面就是智慧博物館的建設,要搭建好資源數據大平臺,在資源數據大平臺的基礎上做好兩大系統。
段曉明認為,只有充分認識其戰略意義,提前做好規劃與設計,關注公眾和自身需求,全員參與協同共建,注重數據開放和利用,探索建設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博物館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方向,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在未來博物館的營運管理中引領未來。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副總經理高濤
萬物互聯“智”在未來
高濤簡要介紹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基本情況和目前與文博相關的工作內容,并舉例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展的智慧考古平臺;以布達拉宮藏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對象,應用可移動文物保護、不可移動的文物保護、庫房達標工程、智慧展陳等系統解決方案;結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案例。高濤表示,他們將推進智慧文博領域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依托電科的強項,運用安全可靠的電科云,通過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分布推進的方式,賦能文博行業,彰顯智慧力量。
蘇州博物館副館長茅艷
技術,讓博物館更生動
茅艷介紹了蘇州博物館自2014年成為國家文物局的首批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之后,在博物館信息化、數字化和智慧化方面的實踐內容。建立了完善的智慧管理平臺,實現了大數據的管理模式。先后推出了蘇州博物館導覽APP、基于AR的智能導覽系統、基于微信端的語音導覽系統、微信小程序、H5小游戲等,為觀眾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服務,通過技術實現,給大家呈現更為生動的博物館。
而談到數據如何在博物館各個業務部門合理應用,并讓觀眾得到便捷時,茅艷以“全員預約”為例。蘇州博物館在今年4月底開始全員預約,將觀眾的參觀數據與公安的數據相聯系,即使觀眾忘帶身份證,刷臉也可以進入。而且,這些數據的使用也為安防和宣傳教育部門的工作提供依據。最后,茅艷表示,現在提倡博物館是一種生活方式,通過一些努力,用技術讓博物館更加生動。
英國大英圖書館文教部主任杰米·安德魯斯
開放,創意和革新
杰米·安德魯斯通過分享大英圖書館豐富而創新的館藏、主題展覽、社會包容性項目和數字化項目,探討大英圖書館如何應對21世紀的挑戰和契機,以及與英國和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及文化組織合作,共同促進開放創新的前景。通過展示圖書館如何在日益緊密聯結的數字時代下應用并重新詮釋館內豐富的歷史遺產。在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動下,從支持創意產業中的新企業,到啟迪最新的時尚設計系列,大英圖書館如何履行其使命,使所有人都能通過大英圖書館的館藏探索知識,啟迪靈感,發現樂趣等。
杰米·安德魯斯表示,數字化技術并不是相互隔絕的,而是相互聯系的,而且能夠讓大家享受到或者看到美好的傳統和未來大數據與美麗數字的聯系,最后使圖書館的傳統角色得到延續,同時與新的技術得到融合,產生新的合作分享,讓大英圖書館等諸多圖書館、博物館的大量珍貴館藏能夠被大家看到、欣賞到。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
互聯網時代博物館的數字/智慧應用
龔良認為,互聯網技術和博物館的應用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數字技術在博物館當中的應用;第二階段是把數字技術變成為公眾服務的產品,例如數字展覽和數字館;第三階段是博物館里面的智慧化應用。龔良表示,博物館的智慧化不僅僅是為博物館的服務,最終目標還是要為公眾服務,更應該做的是為公眾服務的內容。
智慧博物館的定義包括:一是藏品、館員、公眾的實時結合;二是展覽、教育、服務、管理與公眾的實時結合;三是創造力、控制力、勞動力要部分或者更多交給機器,而不是交給人;四是公眾的實時參與度與體驗感;五是傳播是否能夠得到幾何擴大。隨后,龔良還舉例說明南京博物院近期在公眾服務系統、全員預約、大運河的虛擬展示等方面的實踐案例。另外,龔良也提出,要警惕大家都去做智慧化了以后,博物館的展覽、服務變成快餐化和碎片化。
最后,龔良表示,讓博物館成為公眾喜愛的場所需要博物館人和文化創意企業共同努力。技術上沒問題,在于博物館人的創造性和勞動力,需要弄清博物館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