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寧海將迎來一次大考——省全域旅游示范縣的創建驗收。去年2月,寧海正式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首批創建名單,由此踏上了"縣域大景區"建設的新征程。
一年多來,寧海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高度,推進旅游體制機制改革,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全力沖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保護和利用唱響旅游生態曲
寧海旅游資源豐富,山、海、林、湖、泉一應俱全。對這個山水兼優的城市來說,保護好一方山水,是寧海搞好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經濟永遠不變的命根子。
這些年來,寧海堅持全域治理城鄉環境、全面建設森林寧海、全景布局縣域空間,把發展旅游業作為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路徑。
早在1997年,寧海就提出申報創建省級生態示范區,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無論形勢怎么變化、人事怎么更替,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重大戰略來實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近年來,結合省市"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大行動部署,連續開展城鄉環境大整治活動。特別是今年,寧海緊盯影響環境的突出問題,自我加壓、鐵拳出擊。全力打好污水剿滅戰,實施治水百億工程,重點突破截污納管,領先實現污水全收集、管網全覆蓋、排水全許可,建成污水零直排區。
寧海還從全力打造生態建設新標桿出發,以更大的手筆打造風景。結合"四邊三化""兩路兩側"行動,深化大森林、大景區建設,推進全域景觀化打造。啟動實施"三年造綠添彩大行動",開展多樹種、多色彩、多層次和塊狀、帶狀、線狀景觀造林,大規模開展沿路、沿溪、沿村、沿海造林,推進拆墻建綠、拆違增綠。把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統一開展景觀規劃設計和建設,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人居環境獎城市。
針對市容市貌缺陷、城鄉基礎配套不足等方面問題,寧海大手筆啟動了美麗縣城、美麗集鎮、美麗鄉村"三美"寧海建設,把村作為景點、鄉鎮作為景區、整個縣域作為大景區來打造;針對集鎮基礎薄弱但地域元素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的現狀,兩年投入50億元,推進主街、健康步道等共性要求與自選項目并重的"10+X"工程,著力打造最具特色的美麗集鎮。胡陳鄉以"中國農鄉、多彩胡陳"為定位,加大觀光休閑基地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成為首批市級鄉村全域旅游示范區。
經過不懈努力,寧海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質優良率和空氣優良率均提升到90%以上,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連續5年居全市首位。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群眾口碑,為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奠定了基礎,并在2016年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首批創建單位。
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斷提升的旅游舒適度和滿意度,吸引國內外旅客紛至沓來。近5年來,寧海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總收入分別以年均14%和22%的速度增長,去年分別達到1188萬人次和131億元。

開發與創新提升業態競爭力
近年來,寧海加快推進旅游項目建設,共有30余個旅游項目相繼建設運營,涉及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休閑旅游、商貿旅游、海洋旅游、康體旅游等業態,完成實際投資60余億元。眼下,總投資135億元的新建續建重大旅游項目共計32個,君瀾溫泉度假酒店、前童歷史文化街區、許家山房車露營公園、景瀾雁蒼山舍等項目順利推進,截至8月底,完成實際投資12億元。同時引進大莊鄉根小鎮、王干山旅游綜合開發、望山生活鄉村度假綜合體等20個億元以上項目,總投資360多億元。
旅游產業融合性強、開放度高。在創建過程中,寧海注重發揮綜合效應,既做深"旅游+"文章,又做足"+旅游"文章,推動旅游業和其他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拉長產業鏈,豐富新業態。以"天下旅游、寧海開游"為主題,寧海舉辦了15屆"中國徐霞客開游節",并在2011年成功將開篇日"5.19"申請設立為中國旅游日。為擴大霞客效應,該縣建成了徐霞客大道、徐霞客古道、古城樓等一批休閑景點,設立了寧海徐霞客旅游學院、徐霞客研究會、中國旅游日紀念館等一批文化載體,并在全國率先倡議和開展徐霞客游線申報世界線性文化遺產工程。以節為媒、以會招商,寧海吸引一大批項目前來落戶,僅這三年在開游節現場簽約項目就達到900億元。依托名人、名居、民俗等人文資源,寧海大力實施"一鎮一品一節",形成了葛洪文化節、寧海灣旅游文化節等18個特色節慶,不僅讓游客處處可游玩,而且一年四季時時可體驗。寧海還堅持以農促旅、以旅富農,打造以精品民宿為支撐、多種業態為補充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近3年鄉村旅游人次年均增長30%,帶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5%。
作為產旅融合的重要平臺,寧海謀劃打造省市縣三級特色小鎮體系。目前森林溫泉小鎮已入選省培育名單,智能汽車小鎮成為全省唯一的十大示范小鎮,石頭記等一批縣級小鎮成為帶動當地發展、推動鄉村旅游的抓手。
全域旅游高度契合新發展理念,為此,寧海不斷創新,探索建立與此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在全市成立首個縣級旅游委員會,在重點旅游鄉鎮成立旅游辦,選派優秀后備干部脫產擔任61個旅游重點村"第一書記";建立全域旅游和多規融合兩個聯席會議制度,相繼編制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鄉村旅游提升規劃以及重點區塊旅游規劃;創新旅游投融資體制改革,注資1億元組建旅游集團公司,通過劃撥優質資源,加快資產并購重組,目前公司資產已近5億元;建立以旅委、發改、公安、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交通為常駐部門的"6+X"旅游綜合執法機制,成立旅游聯合執法辦公室、旅游警察分隊、旅游巡回法庭,實現了旅游業"民團式"管理向社會綜合協調管理轉變;策劃"靜城.寧海"旅游形象,喊響"寧海靜是美"旅游口號,推出"靜養溫泉、靜品古鎮、靜美鄉村、靜享濱海"4條特色旅游線路和全域旅游品牌IP形象"寧寶";創新營銷理念,主動融入高鐵旅游營銷聯盟,深化與甬臺紹毗鄰地區線路互串、游客互送,年均接待長三角地區游客600萬人次。創新霞客節點城市合作模式,聯手省內5縣市成立霞客節點城市推廣聯盟,策劃推出6條特色路線。
穩步推進統計改革,聯合組建300余名統計人員隊伍,實現部門、鄉鎮(街道)、重點村三級全覆蓋,加快推進旅游集聚區與特征企業認定、旅游結構系數調查、旅游產業名錄庫建立、產業經濟指標測算等各項工作;建成旅游大數據中心,平臺由產業監測、游客畫像、自家分析等12個系統組成,整合了涉旅部門、三網運營商、智慧銀聯等20余個部門行業數據,為服務行業監測、企業游客、營銷決策提供了數據與應用支撐,并成為全國首個縣級層面自主設計開發運營的旅游大數據平臺和校地合作旅游大數據產學研基地。

一張床勝過十畝地民宿添彩全域旅游
近年來,寧海圍繞"打造民宿經濟標桿縣"目標,以"寧波民宿看寧海"的決心,以"新政策突破創業門檻、老傳統凸顯民宿情懷、新理念促進民宿整合、全域圖提升民宿品質",打造溫泉民宿區、田園民宿區、濱海民宿區、古鎮民宿區四大板塊。
桑洲鎮把三戶殘敗的老宅改成了"南與舍",既保留了鄉舍韻味,又配備五星級的客房標準,開業一年來,周末和節假日客房爆滿,有時需要提前2個月預定,平時客房預訂率在85%以上,還吸引了不少回頭客。越溪王干山村以"看東海日出、觀桑海滄田"為賣點,引進3000多萬元投資改造當地民宿,如今一張床的收入勝過十畝地的產出。
寧海還創新理念,積極引入"消費眾籌""天使投資"等多種眾籌模式,拓展資金渠道。如該縣首家5葉級民宿上木堂,通過出售工作日低價入住權的消費眾籌模式,吸引40名股東投資150萬元,同時解決工作日入住不足難題。天河、雙林、前童等8個民宿行業協會,通過吸納當地200余家民宿形成專業化組織,積極發揮整體運營管理、統一分配客源等優勢,同時加強與旅行社抱團聯營。
3年來,寧海民宿數量、床位數量均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現有民宿(農家樂)208家、床位數超過5000張,平均出租率達63%,營業額年均增長30%,帶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5%。今年上半年,全縣民宿營業額已超億元,帶動農副產品銷售超過4.5億元。(文/寧波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