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產業,農村是人類最早的集居區,農業和農村傳承著人類發展過程中最完整的經濟和文化基因一直發展至今。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背景之下,研究農耕文化、發展創意農業有著特殊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
人們總是說,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而這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卻是以農耕文化為最基本的脈絡一脈傳承的。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在距今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從事農業,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中國的黃河流域就開始了從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的過渡。從那時起,中原農業逐步形成精耕細作的耕作傳統。伴隨著以種植農作物為基本生產方式的農業社會的發展,農耕文化應運而生,而且綿延不絕。中國鄉村現存的幾乎所有的文化活動都與傳統的農耕文化息息相關。
在中國長期形成的農耕文化中,人們崇尚勤勞、執著、忍耐、樸實的傳統美德,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勤勞和執著的典型,這在當前依然值得大力提倡。同時,中國農耕文化也孕育了隨遇而安、得過且過、安于現狀、偏于保守的惰性心態,這些對于中國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依然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農耕工具發展演進過程農耕工具的不同發展階段代表著不同的農耕時代。回溯中國農耕工具的發展歷史,那就可以從一個角度透視出一部中國農耕發展的歷史。舊的農耕工具總會被新的農耕工具所取代,但每個時代的農耕工具所蘊含的當時的科技水平、文化傾向都是值得后人回味的。

基于農耕文化來搜集有代表的傳統農具,開辟農耕民俗展館,將傳承幾千年的農具、農技、手工技術進行展示,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會隨著時代推移而凸現。因此,研究農耕工具的發展演進過程,從中挖掘出創意農業的發展思路,在今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比如,各地興辦的“農具博物館”、“古舊農具展示廳”、“傳統農具使用體驗”等活動,都是在針對農耕工具發展演進過程來經營創意農業。
種植作物發展演進過程傳說是炎帝部落最早開始大面積耕播粟谷,并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后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許多“神農創五谷”的美好傳說。其實,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以及野生動植物的馴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實現的。后人把這些成果歸于炎帝,表現了人們對他的尊崇和對先祖的懷念。經過祖祖輩輩的農耕經驗的傳承,在中國的黃河流域逐步形成了以種植旱糧為主的耕作習俗,而在長江流域則形成了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耕作習俗。對農耕作物發展歷程的挖掘,對古老傳說中文化因素的探究,都可以成為我們發展創意農業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