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德清縣洛舍鋼琴之鄉,一個距離杭州只有45公里,不到2萬人口的小鎮上,當地的農民造出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洛舍鋼琴無疑是中國農村發展史中的一種見證。那么洛舍鋼琴產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目前鋼琴小鎮又發展得怎樣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小鎮鋼琴產業的相關人員,講講洛舍鋼琴產業背后的故事。
“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
來到洛舍小鎮廠區大樓門口,一排“中國農民創造世界一流鋼琴”的字眼格外的搶眼。據了解,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才剛剛起步,浙江省德清縣就開始發展鄉鎮鋼琴企業。在1984年,王惠林——這位洛舍鋼琴開山鼻祖就嗅準了鋼琴行業的市場前景,做了一個在當時稱得上是非常大膽并且在后來影響了整個小鎮發展軌跡的舉動,用一年10000元人民幣的保證金,從頗有名氣的上海鋼琴廠聘來4位技術人員,辦起了當時中國內地第5家鋼琴制造廠——湖州鋼琴廠。在當時頂住了那個時代人才流動機制方面的巨大壓力,以及克服了計劃經濟時代生產設備、材料配件的匱乏等不利因素之后,洛舍鋼琴開始蹣跚起步,從第一張圖紙的問世到第一架鋼琴的誕生,都傾注著早期洛舍鋼琴人以及4位上海技術人員的心血。從此,洛舍鋼琴產業的發展拉開序幕。
洛舍鎮樂韻鋼琴有限公司負責人金文英對記者說,當時開辦鋼琴企業過程很艱難,改革開放初期提倡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里和縣里的領導要求洛舍的鄉鎮企業除了發展好自家產業外,還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要走到外面看世界,為鄉里物色好的工業項目。王惠林當時是鄉鎮玻璃廠廠長,雖說他是木匠出身,但是經常走南闖北,很有見識,后來有個上海的朋友給他推薦了鋼琴產業的項目,他很有興趣。于是,王惠林一邊請上海的這位朋友幫忙物色技術人員,一邊著手對國內外的鋼琴市場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研。然后才有了高薪挖技術人員的故事,洛舍鋼琴產業也在那個時候開始起步。
瓜熟蒂落:鋼琴產業蓬勃發展
據洛舍鎮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鎮現有鋼琴制造及配件企業一百余家,年產鋼琴6萬臺左右,鋼琴產量占據全國的七分之一,是“長三角最大的鋼琴制造中心”。此外,還擁有“洛舍鋼琴”區域商標,以及一批省、市著名商標和企業,產品出口歐洲、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并形成了獨特的區域產業發展集群,也成為洛舍鎮的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2011年,洛舍鋼琴文化產業園被列入浙江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2年,德清鋼琴文化館開館、;2014年,洛舍鎮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樂器協會授予“中國鋼琴之鄉”的榮譽稱號、;2015年成功創建“浙江省商標品牌示范鄉鎮”、;2016年,洛舍鎮鋼琴被列入省重點文化產業園。目前,洛舍鎮正在打造的“鋼琴音樂小鎮”更是浙江省一個帶音樂元素的特色小鎮。浙江樂韻鋼琴有限公司負責人金文英介紹,洛舍還將和浙江音樂學院合作,將從鋼琴制造產業向鋼琴教育行業延伸發展。鋼琴小鎮的發展將走“產業+文化+旅游”路線,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在“洛舍鋼琴小鎮”的創建、合作辦學、項目活動、音樂普及等領域深入合作。
未來展望:打造“中國鋼琴之鄉”名片
據介紹,未來洛舍將以浙江省打造百個特色小鎮為契機,圍繞產業、文化、旅游齊發展,打造獨具特色的鋼琴之鄉。通過積極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開展產學研聯合,邀請國內外專家、教授作為顧問進行專業輔導,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助推鋼琴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產業發展模式,鼓勵企業做好“互聯網+”文章。同時結合洛舍生態旅游開發,形成“產業+生態”聯動的發展理念,用景區的標準來打造鋼琴小鎮。充分挖掘洛舍30多年的鋼琴制造歷史,依托鋼琴小鎮建設,打造一座集視聽、休閑于一體的“音樂風情”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