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曾大聲疾呼:“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現在已到了關乎傳統村落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志愿者,近十年,我帶著這種憂慮,先后到全國200個古鎮古村落進行田野調查。中國古鎮古村落被人們稱之為“最后的精神家園”。
我是從古鎮上走出來的孩子,對古鎮有特殊的感情,那里有我兒時的夢,承載著濃濃的鄉愁。事實上,中國古鎮古村落的頹勢已難以逆轉,一味唱衰沒有意義。作為記者,過去我是事件的記錄者,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記者兼作家,我理應當好時代的記錄者。田野調查是我退休后的自發行為,但我有責任把所見所聞、把亮點和問題一起寫出來,讓社會來一起思考:究竟該拿什么來拯救我們的古鎮古村落?
回首這孜孜矻矻的十年,我付出了辛勞,也收獲了滿滿的正能量。在夫人和友人的支持和陪伴下,江蘇蘇南、安徽皖南、廣東潮汕、貴州黔東南、江西吉安、山西晉城、浙江寧波、福建武夷、河南許昌、四川成都等20多個省份不少古鎮古村落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2015年廣東之行讓我等備嘗艱辛,驕陽似火,酷熱難當,我們坐農村公共汽車穿梭在古鎮古村落之間,下了車還有很長一段路,沒有代步工具,只好頂著烈日步行。在去汕頭前美古村的路上,一位騎摩托車的小伙子,看到我們汗流浹背趕路,一聽說我們是來做古村落調查的,熱情地讓我們坐他的車,一直送到目的地。
由于連日奔波,夫人累倒了,我將她在酒店里安頓好,與友人又走向下一個古鎮古村落。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石寨,建于初唐,經歷1300多年的悠久歲月,城高約8米,環山而筑,宏偉雄渾,宛如一只銀環掛在雄獅的頸項,至今外觀基本完好。為了拍攝石寨全景,我們與寨外一戶村民商量,爬上他家三樓陽臺,又登上四層天臺,拍攝了壯觀的圖片。村民老伯看到我們如此敬業,十分感動,專門沏了一壺烏龍茶予以犒勞。
從人文角度出發,挖掘古鎮古村落的文化內涵,注重拯救的過程,力求見人見物有故事,這是我進行田野調查的初衷。
在調查中,我聽說并接觸到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打造鎮北堡神話的張賢亮、安徽“陽產土樓保護第一人”鄭小河、廣州新塘拾貝人湛汝松、“明月灣保護第一人”秦偉平、許村義務講解員許強明、“喚醒”釣源古村的古稀老人歐陽鐘麟、矢志不移保護冢斜古村的余茂發、仗義執言的老教授翟光奎等人,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在我眼前躍動,我對他們保護和搶救古鎮古村落的義舉肅然起敬,他們是榜樣,有這樣的榜樣走在前頭,我們的古鎮古村落就有救。
如今,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將這部書獻給廣大讀者、獻給默默支持我的友人和家人,他們無怨無悔地陪伴我東奔西跑、走村串戶,為這部書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這里我真誠地道一聲:謝謝!由于調查的時間長達十年,不少古鎮古村落發生了很大變化,相關數字、圖片和背景我根據網上資料進行了更新,僅向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誠然,我國古鎮古村落搶救和保護任重道遠,作為非物質文化搶救志愿者,我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甘當“義工”,不為功利,精神至上,趁現在還有體力、有筆力,有生之年繼續去打開一扇扇被歷史關上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