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無疑,這是中國民宿最好的年代,整個行業都在蓬勃發展。隨著全民休閑度假時代來臨,度假消費升級,作為一種新型的非標準住宿業態,民宿站在了旅游業創新升級發展的風口,獲得“政策暖風”和“資本青睞”雙重助力。
“政策暖風”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首次點名“積極發展客棧民宿、短租公寓、長租公寓等細分業態”,令長期處于政策空白與監管灰色地帶的民宿成為“正規軍”。
以江浙滬為首的各地方政府,更是在2016年紛紛推出各項關于民宿的管理細則。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將民宿視為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的重要入口,開始積極為民宿提供各種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
長久以來,困擾民宿投資者的土地糾紛和證照不全的痛點得到解決。不過,對于民宿的發展觀念、支持力度、專業程度、管理方法等,各地政府發展并不平衡,因此雙方的合作依然處于漫長的磨合期。

“資本青睞”
與此同時,民宿領域也成為資本的青睞。各種資本源源不斷地進入,這幾年攜程、美團、首旅如家以及地產商們紛紛看好民宿領域,希望利用資金、流量及管理優勢,分得一口蛋糕。
資本在民宿領域看到了機會,蜂擁而入,能直接助推民宿的發展。但是對于個體而言,民宿要獲得投資非常艱難,風投看不上,又無法獲得貸款,唯一的融資模式只有眾籌。
然而,民宿偏偏又不是一個靠錢就能解決的行業。這些商業巨頭投資民宿,或者另有目的,或者雷聲大雨點小,比如地產商希望通過民宿品牌來拉動周邊地價,一些經濟型酒店集團和旅游預訂平臺進入民宿領域,或者是為了流量變現,或者是為了轉型尋求新的盈利點。
有業內人士預測,在資本的影響下,部分民宿會與旅游地產結合,但是前途未卜,而資本過熱也會造成大量的空置。
經營痛點
缺乏民宿的精髓——主人文化和在地文化
酒店行業品牌資深運營、前幾何民宿運營總監汪春蕾說。在她看來,國內民宿更多是作為商品來投資,缺乏民宿的精髓——主人文化和在地文化,而這恰恰就是民宿真正的價值。
比如,中國臺灣、日本的民宿很多都結合當地的人文和鄉景去展開一些活動,但目前國內大多數民宿只把功能局限在住宿上。此外,專業民宿設計和運營人才的匱乏,更是阻礙未來民宿升級與連鎖化發展的最大痛點。

民宿經營10個問題
1、經驗者說
王功權(青普旅游首席戰略官、著名投資家):做好民宿首先要有理想主義和人文情懷,一磚一瓦都要用心去做。創業團隊必須擁有出色的審美水平和藝術品位,民宿消費者對審美的訴求很高。經營和服務要突破酒店思維。如果希望能進一步發展,還要善于建立并打造品牌。
潘瓶子(過云山居民宿創始人之一):做民宿是錦上添花而非安身立命,一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小而美的民宿生命力更頑強。成本控制很重要,如果入住率超過35%才能盈利就很焦慮。建議選一個不為人知的目的地,讓民宿與它一起成長,與其去遠方,不如回家鄉做民宿,各方面資源更豐富。
2、選址
這是最重要的,可以說“選址”對了,民宿就成功了七成。首先,就大區域而言,你需要做出判斷,避免進入民宿過熱的區域,比如大理、莫干山、杭州,而是選擇一個有潛力但尚未興起的度假目的地。
其次,選址地一定要有特色,比如古村落或者獨一無二的風景區,例如松贊茨中山居的茨中教堂和瀾滄江,松陽過云山居前面的懸崖和云海。第三,交通一定要方便。
3、與政府合作
在民間契約精神欠缺的情況下,土地或者房屋租賃最好與當地政府合作。目前,各地政府都扶植民宿產業,會提供很多政策、資源、資金方面的支持,另外也會根據當地特色給予適當引導。

4、設計
直接關系到民宿的顏值和客人的體驗感。據統計,30%的民宿創始人為設計師或者建筑師,承擔了民宿主體消費者中產階級的美學訴求。但是,也不能完全迷信設計師,沒有住宿設計經驗的設計師,有時過于強調個性和空間感,忽略了體驗感和細節,要知道民宿70%消費者來自家庭親子。
5、團隊
初入民宿領域,最好尋找合作伙伴,共同分擔壓力,發揮優勢,比較好的搭配是設計師+媒體人+經營業者:設計師負責美學設計,媒體人酒店入住經驗豐富,且擁有營銷資源,經營業者善于運營及成本控制。
6、成本控制
盡量做體量小的民宿,成本控制在100萬左右。
7、回本周期
3-7年。
8、主人文化
即使你不能隨時在店里,也要找一位優秀的管家,年薪大概在8萬-10萬,屬于稀缺人才,且流動性大。
9、在地文化
不能局限于提高住宿空間,更要提供各種活動,與當地的旅游資源和文化結合,這也是特色所在。
10、營銷
除了預訂平臺,民宿的大部分客人為自帶流量,自媒體營銷成本驟升之后,以口碑、朋友圈傳播為主,可考慮通過眾籌營銷。(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