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印發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的通知》,對特色小鎮發展提出具體要求和指標。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嚴防特色小鎮房地產化傾向,特色小鎮建設用地主要用于發展特色產業,住宅用地原則上不超過30%。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機械式外擴引發了不少弊端,特色小鎮遂應運而生。根據最初的設計理念,特色小鎮應該具備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征。一個地方通過培育特色小鎮、轉變生產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等措施,能夠讓人們留在家鄉,實現就地城鎮化,使其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時,還能“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
按照最初目標,“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以數據而論,現在這個目標早已實現。但是現實中,特色小鎮一哄而上、同質化的問題也無法完全避免,尤其是借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的現象更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以特色產業激活經濟發展,用特色文化保留鄉土氣息,只有這樣兩翼齊飛,特色小鎮才能真正以特色立足。但這顯然是一個不短的過程,需要細致和耐心。反觀一些地方,一方面對如何發展特色心中茫然,另一方面為了政績又希望立竿見影,而與想低價拿地的房企不謀而合,從而導致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的房地產化愈演愈烈。
用“假特色”進行包裝,房地產開發項目變身為“特色小鎮”,不僅敗壞了特色小鎮的名聲,也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自然更無法留住鄉愁。大力扭轉這種房地產化的傾向,相關工作并不自今日始。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即公布了三類被淘汰整改的“問題小鎮”,其中安徽淮南市“剪紙小鎮”因一直停留在概念階段被清理,廣西廣南縣八寶壯鄉小鎮由于觸碰了生態保護紅線,被移出了創建名單。
現在,有關部門結合以往經驗和教訓,按照規范發展、注重質量的政策取向,在《導則》中列出了22條具體要求和13項具體指標,意味著給特色小鎮建設劃出了清晰的“門檻”和“紅線”,其普適性和操作性無疑是更強了。
落實《導則》,首先需要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嚴格執行相關標準,并建立清單管理制度。杜絕濫竽充數,不符合標準者一律淘汰,同時還要防止清單外的項目命名為“特色小鎮”,防止混淆概念和不實炒作。
落實《導則》,當然更離不開激勵和懲戒措施。
特色小鎮的建設必須強化底線約束。嚴格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入駐,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守安全生產底線,這就是明確的底線。一旦跨越了這些底線,不僅要追查項目,還有必要追責到人。
近年發展特色小鎮也出現了不少成功案例。這些案例各有特點但也不乏共性,即注重打造宜人舒適的物質空間環境,也成功導入了某個優勢產業,同時對地方風俗文化給予了充分尊重。對待這些成功案例,自然不妨在資金和金融等政策上給予更大支持。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其中強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對違法違規特色小鎮予以及時整改或淘汰,對主導產業薄弱的,要加強指導引導,長期不見效的要督促整改。在這里,政府主要的定位肯定不是大包大攬,而應該是引導和監管。
讓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扮好這樣的角色,建立市場主導、分工明確、政企有效合作的機制,顯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