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發式頭飾經歷了一個較大的變化過程。遠古時,蒙古先民男女多拖發。“拖發者,就是馬頭發拖在后邊,于發端總這以結”。7世紀時,男女發式的區別已較明顯,男“皆被發,婦女盤發”。到13世紀,“被發”便很少了,而且人們已注重頭飾。
男子多戴各色扁帽,已婚婦女多戴固姑帽,其帽呈長筒形,用樺樹皮圍合,帽高約一尺,頂端呈四邊形,外用彩綢包裹,綴以珠片、孔雀毛、琥珀等。明代,蒙古族新婚婦女披長紅衣,戴固姑帽。同時,也有戴一種帶檐的幞頭(包頭)。其包法一般是將三、四尺、甚至更長一些的布或綢緞在頭上由后至前纏幾圈,最后頭巾的兩頭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稱垂巾幞頭。至今牧區的婦女仍多行此制,不過包法稍有不同。
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繞后在右側挽一個結,將穗頭垂下,已婚婦女則多用頭巾包住頭頂后,纏一圈、不留穗頭。傳說,此風俗形成于成吉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戲上飄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
元朝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卷檐、圓頂或尖頂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頂,敷以朱英,帽之前綴以銀佛,制以氈,或以皮?!睋f這種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設計的。當時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內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獵,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獵時陽光刺眼,便將原來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陽光,騎馬時又能減少阻力。從此習傳民間、至今流傳。
到了清代,由于受滿族影響,男子都把周圍的頭發剃去,只留顱后發編結為辮,垂下腦后。女子,一般都到成年待嫁時,方才蓄發。未婚女子多梳單辮,扎紅辮根。貴州已婚婦女,多仿效滿族婦女的如意頭、一字頭、大拉翅等發型,梳大頭,“梳撐子”。但在民間,在邊遠草原,大多還保持蒙古族傳統發式。已婚婦女梳發髻,滿族在頭頂,蒙古族在腦后。
蒙古族頭飾很美麗、華貴,一般用瑪瑙銀鏈珊瑚玉石穿綴而成。近、現代,珊瑚、瑪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銀等裝飾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飾更加富貴華麗。東部區蒙古族婦女的頭飾也有所變化。雖不象阿拉善、鄂爾多斯、烏珠穆沁地區婦女戴著上為發套,下有串串珍珠,前有流蘇,后有流穗那種富麗堂皇的頭飾,也比校講究頭飾的美觀。她們常選用珍貴的珊瑚、孔雀、瑪瑙、翡翠做華麗闊綽的裝飾品。
在牧區放牧的姑娘們,則系著精選的華美艷麗的頭巾。女性在舊時代,從小扎耳朵眼。成年后,普遍戴耳環。老年婦女的耳環多是略小于銅錢的玉石耳環。極少數的男子也有戴耳環的,不過只戴一只耳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