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對皮帽特別重視,多用于羊羔皮制作,外形美觀、做工考究,深受維吾爾族群眾的喜愛。一頂上好的皮帽,無論在什么時候,帽子上的皮毛都是自然卷曲的,很像一簇簇黑亮黑亮的小花,這種帽子戴在小伙子頭上,顯得英俊威武;戴在中老年人頭上,顯得成熟睿智。皮帽制作工藝已延續上千年,部分皮帽的制作工藝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維吾爾族頭飾有四十多個品種,其中白皮帽可稱之為巴楚維吾爾族服飾的皇冠,集當地維吾爾人審美觀、自然觀、生活觀,游牧文化、農耕文化、風俗習慣于一身,代代相傳,深受喜愛。
在巴楚縣維吾爾族民間,白皮帽作為一種地域性特色的頭飾,歷史悠久。其制作工業要經過一系列工序,第一步是加工原材料過程,白皮帽主要以巴楚優質刀郎羊皮為材料,制作之前要先選好羊皮,在剝羊皮時要特別留心,不能用刀子砍破或撕裂羊皮,必須完整剝下來,在剝下的羊皮上灑滿堿化土和鹽堿土。鹽堿土吸收羊皮上油脂,使其更容易干硬。然后,再浸泡鹽酸水3-5天,撈出來掛在樹架上,用削刀從羊皮里面進行削皮使其變白。
第二步,根據加工好的原材料,工匠們便開始制作白皮帽。白皮帽的款式一般口大頂尖,制作大師把提煉成熟的羊皮以寬13厘米,長55-60厘米為標準,裁剪成塊兒,然后按照帽子的大小規格要求,用較粗的鋼針和皮線或白色棉線相互縫接,并在羊皮上面印出對稱的凹型線條。白皮帽口沿周長一般54-65厘米長,周邊選用優質刀郎羊羔皮中毛細且卷的皮子縫制毛邊,毛里皮外,白皮帽從帽頂到口增高23厘米。
上世紀80年代以前,巴楚縣境內使用巴楚白皮帽的人非常多,會制作白皮帽的師傅們也非常用心地去從事本行業。然而,隨著一切都在變化,很多人開始選擇價格便宜、工序細膩適合時代的服飾文化消費方式。白皮帽的制作工序復雜,成本高、受季節限制,很多制作白皮帽的大師們改行或退出市場。目前,巴楚縣能夠制作白皮帽的匠人不到15人,年輕人不愿意學習,部分傳承人年齡偏高,制作工藝進入瀕危狀態。
巴楚縣政府認識到白皮帽制作工藝是一項民間珍貴的文化傳統,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為此,全縣正努力推動白皮帽制作工藝這一地區級保護的傳統文化提升至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層面,以進一步提升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依法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