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代正值中華文明肇始階段,出現了一次廣泛筑城的浪潮。中原腹地,在臨近水源的高阜平坦之地,用黃土夯筑城墻;在城內居高居中之地營造貴族宮室和公共活動空間,民居、作坊和墓地有序安排;干道連接城門,地下陶水管、暗渠或明渠構成完善的給排水系統。
河南淮陽平糧臺就是當時最方正、最規范的古城。龍山時代的筑城和宮室營造技術,為夏商王朝城市規劃和營造提供了技術積累,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營造技術的主流,是重要的中華文明基因。
夏王朝晚期,“里坊式”布局成為理想城市的主要特征。王都偃師二里頭以縱橫多條十字正交的路網結構,將整個都城區劃成網格狀“里坊式”布局,宮城位居中部偏東南。每個網格單元都是面積10萬平方米左右的縱長方形,并且長寬比例接近,路網形成之后不久又分別在每個網格單元的道路內側營造夯土圍墻。二里頭宮城內10余座大型宮殿宗廟建筑排列有序,采用回廊庭院式布局,即是其后數千年官式建筑四合院式布局的淵源。
二里頭都邑的規劃理念和營造實踐已有建筑模數的意識,體現了王都規劃“模寫天下”的宇宙觀。新鄭望京樓二里頭文化城邑的選址和規劃理念與二里頭都邑最為接近。其面積約37萬平方米、平面近菱形,城內由道路及其延長線界隔成九宮格式布局,每個單元格的面積約4萬平方米,相當于二里頭王都的縮略版。
至商代,夏代的建城理念得以繼承并發揚。商王朝早期以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兩座王都的營造為引領,也出現了一次廣泛筑城的浪潮。作為王都的鄭州商城,營建在丘陵與平原過渡地帶的高阜平坦之地,臨近河湖等充足的水源,300萬平方米左右的大城(內城)平面為縱長方形,東北角受紫荊山自然土崗的影響形成一個折角。鄭州商城大城東北部發現的垣墻及其延長線,可將宮殿宗廟建筑界隔成多個“宮城單元”。
也有學者結合夏商王朝都城布局特征和規劃理念,提出“宮城”應在大城中部一帶。鄭州商城與歷代鄭州城重疊,目前很難對“宮城單元”進行清晰識別和區劃,無法確認其是否存在如二里頭一樣的網格狀“里坊式”布局;但這種將都城按功能區劃分成若干單元的方式,無疑繼承了二里頭都邑的規劃理念。在鄭州商城大城之外,又結合周圍崗地及河湖水系,因地制宜營建了防護范圍達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外城,實現了中原王朝都城的第一次超大型建設。
鄭州商城作為商王朝取代夏王朝前后營建的都城,繼承了二里頭的營造技術和規劃原則,又有很多創新和突破,比如因地制宜營建了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的外城,給排水設施更加復雜完善等。其都城規劃和營造體現了商王朝建立者們的理想和追求。
作為商王朝早期的副都,偃師商城是在二里頭夏都附近選擇理想之地平地起建的,既有近在咫尺的二里頭夏都作為模本,又有了營造鄭州商城最早一批宮殿宗廟建筑和宮城的實踐經驗,因而其營造可以更好地體現商王朝初年的建城理想。偃師商城首先營造了面積4萬平方米左右的近方形宮城,宮城居于其中部偏南的位置,之后向外營造面積約81萬平方米的縱長方形大城,從而形成重城相套的結構。
早期大城與宮城大體是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且以此對稱有序、布局嚴整地營造了多個近方形功能單元,每個功能單元約4萬平方米。其西南角有一個約3.5萬平方米的府庫類封閉單元,西北角有一個約4萬平方米的倉儲類功能單元,而東南角、東北角的城墻都有與西南角、西北角相似的拐折,由此推測這里也有相應的功能單元。
雖然目前還無法確認81萬平方米的大城是否都用垣墻和道路界隔成“里坊式”的功能單元,但可以明確的是,其繼承了二里頭夏都網格狀“里坊式”布局的規劃理念,并且進一步發展了建筑模數意識。偃師商城功能單元的建筑模數明顯小于二里頭夏都的宮城,表明其規格低于真正的王都。其宮城內營建的東西兩組建筑,每組建筑也依然遵循始于二里頭夏都的南北向中軸對稱原則。
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城市規劃,體現了商王朝“模寫天下”的宇宙觀和對都城秩序的追求,影響后世數千年的都城規劃和城市營造。商王朝中期營建的安陽洹北商城,總體布局更加追求方正規矩、重城相套、中軸對稱、四合院式建筑等,把“模寫天下”的都城規劃理念推向新高度。這種理念作為一種文明基因,歷經后世無數次繼承與革新,一直傳承到明清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