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保存較完整并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的本土民居和傳統建筑,既是記錄上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演進的重要基因圖譜,也是歷史和文化的精美載體,涵養城市文明,豐富城市精神品格。
歷史變遷與獨特肌理
長期以來,上海作為“古吳之裔壤”,常常以海邊漁村面貌呈現于世人面前。唐宋時期,華亭、青龍等市鎮崛起。青龍鎮由于是入海口,朝廷專門在此設立管理舶務的官府機構。水上交通和貿易的發展推動各類建筑相繼興建,形成了“三十六坊、二十二橋、三亭、七塔、十三寺院”的盛景。這一時期的青龍鎮,“龍舟極海內之盛,佛閣為天下之雄”,一度有“小杭州”之稱。
據明代弘治年間《上海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上海縣已有五萬多人、一萬余戶,巷五條。明正德九年,建成六十一坊、十巷。街巷的擴建映射出上海民居建筑的不斷發展。
明代中葉以后,東南沿海倭患肆虐,上海屢遭侵擾。上海東南等地一度成為倭寇據點,青龍、烏泥涇等市鎮慘遭洗劫,民居建筑亦受到嚴重破壞。戰亂對市鎮建筑造成巨大破壞,但也對后來上海沿海民宅形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研究顯示,上海郊區俗稱的“絞圈房子”很大程度上就是應對天災和外患的產物。一方面是由于上海處于沿海位置,要抵御臺風;另一方面則是出于防范外敵的需要。
歷經考驗之后,上海砌筑城墻,社會漸趨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顯宦富豪遷居縣城者增多,私家園林興建蔚然成風。在此大背景下,上海民居建筑逐年增加,其中不乏一些流傳后世的大手筆。比如,嘉靖年間曾任都察院御史潘恩的住宅世春堂、徐光啟的九間樓、呂克孝的解元廳等。
清朝解除海禁,為上海區域經濟社會的繁榮創造了條件。道光年間,上海縣已是“城東南隅,人煙稠密,幾于無隙地”。上海現存的清代民居數量相對較多且分布較為廣泛,以黃浦區天燈弄七十七號的書隱樓最負盛名。該宅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與寧波的天一閣、南潯的嘉業堂并稱“江南三大藏書樓”,是上海市中心區域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幢古代民居建筑。
從上海現存的滬派民居來看,它們既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的特點,也孕育形成了獨特的風貌特色與建筑肌理。一般尋常人家的民居為磚墻立柱、木椽屋面、青瓦蓋頂的矮平房,進深有五路頭、七路頭、九路頭之分不等;房屋面寬往往為三開間或五開間,一般正間為客堂,兩旁為臥室;白墻黛瓦,屋脊似鰲,則寓意吉祥。
富有人家的宅第則一般為庭院式住宅,即通常所說的三合院、四合院。房屋一般為穿斗式或抬梁式的混合木架構,平面布置以正廳或正房為中心,兩側為耳房,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形成“一正兩廂”的院落格局。
近年來,上海郊區的“絞圈房子”受到較大關注。它在布局上類似北方的四合院,不僅四面有房,而且“絞圈而建”,像鉸鏈一樣緊緊連在一起。整個院落左右對稱、庭心居中。其中的一些建筑構件,如腰沓門、忽閃窗、戧籬笆、墻門間等,進一步彰顯了滬派民居的獨有韻致。
過去,建筑界往往將石庫門作為上海老房子的代表,對于石庫門誕生之前的本土住宅一般以上海“本地民居”泛稱。但后來也有觀點提出,“上海本地老房子是絞圈房子”。《上海縣志》采納了這種提法,讓“絞圈房子”正式進入大眾視野,成為一種典型的“滬派民居”。
“絞圈房子”作為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老房子,濃縮了古代上海的漫長歲月痕跡,在中國建筑史上應有一席之地。它脫胎于中國傳統四合院,又葆有江南民居的一般特征,但也深受上海區域歷史文化變遷和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地方風習長期浸潤的產物。
以屋面構造為例,同樣作為四面圍合的平房,北方四合院因四面之屋獨立成房,故各房屋面自成一體,江南民居則大多是前后棣的雙坡屋頂與東西廂房的單坡屋面連成一體,上海絞圈房則是四面人字形的雙坡屋面連成一體,從空中俯視,狀似米斗。
近代以來,從西方傳入的新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藝開始運用到“滬派民居”建造上。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后,石庫門里弄住宅逐漸興起,既節約了土地,又延續了傳統。20世紀20年代后,新式里弄住宅涌現。它擁有開放或半開放的綠化庭院,建筑的間距加大、進深縮小,更多模仿現代西式建筑式樣。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南京西路的靜安別墅、淮海中路的淮海坊等。
“左鄰右舍,前門媽媽,后門奶奶,前弄阿姨,后弄爺叔,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里弄親情、里弄情結,石庫門歷史建筑蘊藏著中華文化禮儀的精華。”由此,也開啟了“滬派民居”一段新的發展軌跡。
中西建筑文化比較
透過“滬派民居”的發展演變,還可以對中西建筑文化的差異作一些深入比較。
從社會意義上說,“滬派民居”這類建筑文化比較匹配宗法關系,城堡類建筑則比較匹配軍事貴族等級系統。
中國從周代就推行等級制。精英階層追求福蔭子孫,表現在居所建造上就是有“五世同堂”“五代不分家”等要求。這是一種宗法集體主義傳統。西歐長子繼承傳統比較穩固,貴族之間沖突頻仍;得不到貴族封號的家庭成員是軍事集團的成員,身先士卒,死亡率比平民高許多。貴族的城堡其實是一種軍事要塞,其建造可能要耗幾代、十幾代之功。這是一種貴族個人主義傳統。
從審美角度分析,“滬派民居”的美多被藏在墻體之內。其實,中國的居民小區差不多都是這種風格的放大版。反觀歐美民居乃至它們的城市,除極少數如倫敦的白金漢宮、丹麥的阿美林宮等王宮有高大圍墻,再要找到就沒那么容易了。去過美國舊金山的人知道,那里的民居建筑單體并不大。但在合適的季節,每家的小院落花團錦簇,與房屋相映生輝,也有別樣美感。
從空間權利來看,中西居住形態也有不同內涵。“絞圈房子”有個天井,是家庭的室外活動空間,也附帶其他功能。歐美那種單體民居,室外活動空間通常是建筑物外面的草坪,每家的草坪可以連在一起,用柵欄分隔。兩相比較,一個是私人權利小、責任也小,另一個則相反。
針對這一情形,歐美國家也出臺了一些對應措施。比如,美國就鼓勵戶主將一部分土地使用權免費交給社會使用;英國則規定私人園林的一部分必須允許他人善意穿行和使用,主人不得干預,除非外來人在園林有持槍打獵等明顯傷害園林主人利益的行為。
居住形態的文明內涵與價值,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回顧“滬派民居”的前世今生,我們既要有延續歷史文脈的自覺與自信,也應有海納百川、推陳出新的胸襟與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