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寶卷,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傳統民間文學。2006年5月2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Ⅰ-13。
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變文、俗講和說經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的結構,而河西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將之進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間化,使其成為以講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民間文學典范。
藝術特征
河西寶卷的主要形式是講唱過程中韻白結合。有說有唱,以“接佛聲”為主要手段吸引聽眾積極參與演唱。白話是念卷人為了敘述故事情節、交待事件發展、鋪敘人物關系、點明時間地點而采用的一種表演手法,河西寶卷以“講”或“說”的形式來表現。而韻文則是為了寄寓善惡褒貶、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抒發愛憎情緒、烘托渲染氣氛而采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來表現。韻文體寶卷融會了各種曲調,亦加入了部分涼州民歌調,如《哭五更》《蓮花落》《十勸人》等。
傳承價值
河西寶卷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切身的社會生活。寶卷雖通俗,卻寄托著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喜怒哀樂。
涼州寶卷是在敦煌俗文學的深刻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研究河西寶卷對敦煌學研究有所助益。寶卷中所蘊藏的文化觀念、精神內涵,對當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積極意義。其中表述的助人為樂、尊敬長輩、敦行孝善、團結兄弟、友睦親鄰等傳統觀念;以及勤勞奉獻、勤儉持家、珍愛生命、珍惜糧食等傳統美德,為構建優良鄉風民風家風文化的具體實踐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