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古縣,有一處宅院因其“父子登科”“兄弟同榜”而在當地聲名遠揚,它便是坐落于太岳腹地之中古縣石壁鄉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張家大院。
這座始建于明末時期,迄今已有380年歷史的張家大院,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作為天下第一牡丹景區的重要景點之一,整個院落由五座獨立的小院構成,占地面積達1.8萬平方米,其建筑風格完美遵循了北方古代民居的形式。
中華文明的璀璨畫卷中,山西的院落文化熠熠生輝。王家大院以宏大著稱,喬家、渠家以富裕聞名,李家大院以善舉傳世,那么張家大院的獨特魅力何在呢?張家大院之美在于“精”,精致高雅、小巧玲瓏,宛如一顆隱匿于深山之中的明珠,鮮為人知。
山西曾為“九邊重鎮”,戰事頻繁,商賈大戶對宅第的安全格外重視,張家大院便以結構嚴謹、防御性緊密而聞名。封閉的結構、高大的圍墻,讓人一踏入其中,便能感受到一種獨特而強烈的安全感。它同時也是典型的山西晉商豪宅,依著山勢而建,典雅玲瓏,其木雕、磚雕和彩繪更是堪稱“三絕”。
張氏家族自明末清初遷居石壁,從挖窯洞、扎籬笆起步,以務農為本,歷經艱難經營。到了清嘉慶、道光年間,已然發展成為一個集習武從文、務農經商、出仕為官于一體的官宦富庶家族。在百余年間,從這座大院中走出了大學士、舉人、秀才、廩貢等十余人,“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譽廣為流傳。
民國初年,以張慶瀾為代表的張氏家族盛極一時,富甲一方,成為當時岳陽縣的“萬石侯”。傳統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深深根植于廣布鄉村的院落之中,以宗族聚居的院落秩序井然,等級分明,血脈傳承的居住方式得以一脈相承。鄉村因落葉歸根的傳統成為古代中國的財富聚集地,數代人苦心經營的財富,逐漸匯聚成鄉村的豪宅大院和良田萬畝。
這座城堡式的大院是張家大院的正面,高大厚實的圍墻、整齊排列的城垛、飛檐彩繪的大門、雄偉的石獅、精雕古樸的拴馬樁,無一不彰顯著張家在歷史上的尊崇地位和恢宏氣勢。墻頂的垛口是為了安全而建造的防御工事,正面圍墻長50.5米、高5.8米、厚1.45米,大門寬9.8米,垛口多達30個。
佇立在張家大院前,那豪華氣派的門樓充分證明了建造者的雄厚財力,而從大院高墻深宅的建筑形制中,卻也能看出建造者保守自閉、墨守成規的一面。置身院內,叩響一個個銹跡斑斑的老門環,推開一扇扇吱呀作響的陳年木門,走進一間間飽經風霜的老屋,仿佛面對著一位位靜默于此的老人。正是這地地道道的鄉土本色,最為真切地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寂寞庭院鎖清秋,一把銹跡斑斑的老鎖,鎖住了一院的冷清,也鎖住了時空。
張家大院的建筑以北方傳統的四合院為主體,寬敞豪華的會客廳彰顯著主人的富足,門側楹聯“泰而不驕正乎內外厚德載物,勤且尚儉永自春秋書劍傳家”,乃是張氏家族的治家準則。后院高大建筑上高懸“深藏若虛”匾額,那里是張家小姐的深閨繡樓。大院的西跨院以北方特有的磚砌窯洞為主體,大院的主人在盡顯富足之后,先輩居住的冬暖夏涼的窯洞才是他最為舒適的住所。
由于保存了完整的古建筑,張家大院的名氣越來越大,吸引了眾多人前來探訪。修繕一新的大院展示了當地的民俗風情,石磨豆腐、磨面、碾米、紡線、織布等民俗活動,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回味從前。人來人往打破了這座百年大院的平靜,但也將它帶出了石壁,帶出了古縣,讓更多的人得以領略它的風采。
作為山西大院文化建筑的杰出代表,張家大院從灰磚黛瓦的建筑細節,到沉靜懷舊的整體風格,無不體現著前人的生活情景和濃厚的傳統文化沉淀。徜徉在張家大院中,心中別有一番別樣的感觸。三百多年來,耗費張家幾代人心血終于建造而成的張家大院,它由興到盛、又由盛至衰,如今,仍在歷史的煙云中靜看花落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