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是吳地、越地的聯合稱謂,主要包括江蘇的南部、安徽的東部、上海和浙江省的北部。因吳、越兩地有著許多歷史、地域、經濟以及文化的共同點,因而常常合二為一,以“吳越”共稱之。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處經濟文化繁榮、古跡勝地集中之地,園林、府第、書院、水鎮、古剎遍地皆是,更以粉墻黛瓦,黑、白、灰為主色調,成為地域特色。
吳越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處經濟文化繁榮、古跡勝地集中之地,園林、府第、書院、水鎮,畫幅中再現了這片錦繡地。
吳越地區傳統建筑裝飾的地方特色體現在屋脊裝飾、鋪地圖案、門窗紋飾等幾個方面,使得靈秀吳越的建筑更以一種典雅、精致、雋永的清純氣息,立在人們的面前。
吳越地區建筑以粉墻黛瓦,黑、白、灰為主色調。浙江杭州故雪巖故居,磚木雕刻、門窗裝修、家具陳設、無不體現吳越古代民間宅第裝飾的地區特色。
這種精致首先表現在建筑的最高處——屋脊的裝飾上。吳越地區民居的屋脊,不追求復雜和花哨,重文人氣,裝飾部分主要集中在正脊中央和兩端。正脊中央的裝飾一般為屋脊字碑,屋脊字碑除少數泥塑磚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外(主要用于寺廟大雄寶殿或皇家行祭禮的重要場所),大部分均于字碑正中長方形磚細板上,塑以各種辟邪祈福的飛禽走獸、草木花卉、古今人物、神怪鬼異等圖案,在兩側狹長字碑上,則塑以卷草、蝠云等,而在廟宇、王府建筑上,則塑“二龍戲珠”、“丹鳳朝陽”之類。
正脊兩端一般多用魚形飾件,也有龍吻,大都用于寺廟主殿、官宦府第、家祠等。魚吻脊級別較龍吻脊低,一般用在寺廟副殿及大戶宅第,普通民居廳堂正脊有甘蔗脊、翹頭脊、哺雞脊、哺龍脊等。園林建筑脊飾還有采用壽桃、佛手、石榴等題材的。普通民居脊飾多用青磚或小青瓦堆砌,也有少數加以各色碎瓷嵌貼于屋脊表面,比較雅致。
吳越建筑裝飾的精美還突出地體現在門樓、門罩上,蘇州的網師園、春在樓、明善堂,無錫的寄暢園,杭州胡慶余堂的數座磚門樓,無不以嚴密的梁枋結構、端莊規整的水磨無縫磚,保持灰磚固有本色而構成。尤使人驚嘆的,是一幅幅橫跨門頭的大型磚刻藝術品,或樹林中的八駿,或官人出巡的儀仗,或魚龍水族在水浪中翻騰,或兩出戲曲傳奇,都用立雕透雕表現,生動異常,精細之極。這些門樓上磚刻鏤空斗拱、掛落、垂花、花牙子,即使是木雕也極費工夫,更何況質地極松脆的青磚,要雕出這樣的精品,確實需要精湛的神奇之工,這是吳越地區特有的。
精湛的工藝及纖秀的風格也明顯地展現在木裝修上。嵌有古玩浮雕的落地隔扇,花廳里鑲有玻璃鏡的雕花罩,水池邊的“美人靠”欄桿,游廊上的什錦窗,門頭上的書法匾額乃至嵌有天然大理石面的家具等等,不僅熱衷選用優質名貴的紫檀、紅木、花梨等木材,雕鏤、加工也特別精細,尺度也相對小,通常不用繁瑣的修飾,但需要修飾的地方紋飾很細膩,不施粉彩,只做清水光漆,彰顯木材固有本色,加以精工水磨、燙臘、岀亮處理,更顯優雅的光澤紋理。這一地區建筑裝飾的特別之處,就是在技術精良之外,更加注重裝飾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味。
江蘇揚州個園宜雨軒南面落地長窗。宜雨軒是四面廳,南面設玻璃落地長窗,其他三面半窗,四季景物都繞廳而置,“人在廳中坐,景從四面來”。
連園林住宅的鋪地也不放松工藝的表現,這也是吳越地區傳統建筑裝飾的一大特色。鋪地常用于踏步、庭院、道路和山坡蹬道等處,多用規整的條石、側磚或不規則的湖石、石板、卵石以及碎磚、碎瓦、碎瓷片、碎缸片等來組成。鋪地通常采用的圖案有博古寶器、動物珍禽、花木的植物等,有的結合季節變化形成不同的景觀,有的借助一天內的光影變化形成迷幻動人的情景。
古建筑園林的鋪地可貴的是不孤立,而選用不同的題材與周邊景致相協調,襯托出別樣的意境和韻味。如蘇州拙政園地面用青、紅、白三色大小卵石鋪砌成海棠圖案,書卷型磚額“海棠春塢”與院內所植海棠花相諧;獅子林的“問梅閣”中,鋪地紋仿佛是滿地綻放的梅花;網師園“譚西魚隱”庭院鋪地紋樣為魚網;揚州何園船廳四周鋪地是用瓦片砌成的波浪,與主題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