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吳哥王朝時代的阇耶跋摩二世故宮遺址在柬暹粒省荔枝山國家公園內發現,該挖掘地點按柬文意思命名為“班蒂”(宮殿)。
柬環保部、暹粒仙女景區管理部門和考古與發展基金會7日向媒體表示,該挖掘工作從3月12日開始,預計4月13日結束,初步挖掘結果顯示,九世紀的阇耶跋摩二世故宮建在荔枝山山腰,主要由土磚、巖石和碎石建造。

法國語言學家兼東方學家、前柬埔寨總督艾莫涅在“柬埔寨”一書中介紹了荔枝山地理位置、地質、人類學和水利,并取名“莫哈朵柏”,意思為“神王之山”。但極少證據顯示“莫哈朵柏”就是“荔枝山”。
當地《柬中時報》稱,根據阇耶跋摩二世逝世后銘文記載阇耶跋摩二世遷都表明,“莫哈朵柏”就是“荔枝山”,如阇耶跋摩二世稱王的王廟、公共建筑物、水壩、宗教古跡和故宮等。
該報介紹稱,吳哥王朝時代,“荔枝山”曾被稱“大因陀羅山(themountainofGreatIndra)”,是阇耶跋摩二世宣布自己為轉輪王(Cakravartin)的地方,被后人稱為“高棉王朝(KhmerEmpire)的創立”。

據悉,法國研究學家發現阇耶跋摩二世的故宮后,直到2009年才開始相關研究工程。
根據文獻記載,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約770年—850年)吳哥王朝的第一位柬埔寨國王。他率領國建擺脫了爪哇國(梵文名Yavadvipa),又作爪洼國、葉調、訶陵、阇婆、呵羅單、耶婆提,古代東南亞古國,其境主要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一帶)的統治,恢復了柬埔寨的獨立。而在阇耶跋摩二世統治時期,真臘的首都并不是現在的吳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