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化石除了保存生物結構,還能“保存”顏色嗎?最近,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2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相關研究成果12日在線發表于美國《科學》雜志子刊《科學進展》。
領銜該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向記者展示了這一成果。據悉,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昆蟲真實顏色,研究為今后復原遠古生物世界的色彩,打開了新窗口。

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生物,展現了極其豐富的顏色。不少動物具有五彩斑斕的色彩,并非因為體內具有相應色素,而是因為它們的身體具有特定微觀結構,使得照射在生物表面的光產生折射、衍射和干擾。由特定結構而產生的顏色稱為結構色,人們常見的具有金屬光澤的甲蟲殼、艷麗的鳥羽、蝴蝶或飛蛾閃閃發光的鱗片,都是典型的結構色。
利用結構色結構與色彩一一對應的原理,科研人員對500多塊來自英國、德國、哈薩克斯坦的侏羅紀蛾類標本進行了系統調查。團隊成員利用顯微鏡、電鏡觀察等一系列技術分析,首次發現兩塊產生于1.95億年前和1.8億年前的鱗翅目飛蛾化石保留有可以還原其色彩的微觀鱗片結構。
據介紹,這兩塊標本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昆蟲小翅蛾非常類似。它們的鱗片具有魚骨狀的納米級光學結構。光學軟件模擬結果顯示,這種近2億年前的遠古飛蛾的翅膀鱗片,能產生金黃色的結構色。這一發現,將關于昆蟲真實色彩的記錄前推了至少1.3億年。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說,以前從化石得到的是“黑白圖像”,現在的這項研究發現,琥珀、壓痕以及印模化石標本中,完全可能保留納米級的生物光學結構。
“復原生物結構色是一項能讓遠古世界從黑白走向彩色的開拓性研究。以后回答古生物世界什么顏色,也許不需要靠猜,科學家就能給出準確答案。”王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