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9月開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廣州大佛寺南院工程建設范圍進行了搶救性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發掘面積600平方米,考古發現唐、五代、宋、明、清時期文化遺存,清理磉墩、灰坑、水井、路面等遺跡,出土了豐富的晚唐、五代及宋代遺物。
廣州大佛寺南院建設工地考古發掘現場 武勇/攝
近日,記者來到大佛寺南院區工程考古發掘工地現場,項目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惠福東路惠新中街21號廣州大佛寺院內,是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記者在現場看到,發掘工地呈方形,深達2.5米,在工地旁邊發掘出的泥土來看,內有不少蠔殼等貝類遺體。考古工作人員已經清理出三筐陶器、釉陶器殘件、碎片,其中有部分器形較為完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易西兵告訴記者,本次考古最重要的發現是晚唐時期大規模陶器堆積和五代南漢時期大型磚鋪地面。其中,晚唐時期陶器堆積為一不規則灰坑狀遺跡,灰坑南北8.5長、東西寬6.2、殘深0.5米。坑內集中埋藏大量陶器和釉陶器,總數超過100件,包括壇、罐、碗、執壺等,大部分殘損,也有少量較完整者。一些罐內放置有碗、小壺等器物,剛清理出土時還發現一些器物間有稻草殘留。初步判斷,這批陶器和釉陶器很可能是運輸過程中殘損,從碼頭上岸后被發現并挑撿出來堆放于此。結合遺址的歷史地理環境分析,附近很可能原有運輸陶瓷器的碼頭,據此也表明唐代的珠江北岸就在今惠福西路一帶。
五代南漢時期磚鋪地面位于發掘區西部,保存基本完好,清理出來的部分總面積約150平方米。東部原有臺階連接東側的建筑物,建筑物已不存。地面用青灰磚或黃灰磚鋪砌,部分區域呈“人”字形紋飾。磚鋪地面中部加建一條東西向磚鋪走道,也是“人”字形鋪砌,寬3.7米。發掘可知,磚鋪地面下面原為河灘淤積,鋪磚時先墊一層厚約30厘米的填土,平整后再鋪磚。從發掘情況判斷,磚鋪地面應為一大型建筑群的室外庭院地面,其周邊很可能原有成組的大型建筑。結合中山四路考古發現的南漢宮苑遺址判斷,該建筑群規模很大、等級很高,應當屬于官衙建筑,也可能與佛寺有關。
唐末五代時期是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階段,史載劉隱、劉巖兄弟鑿平禺山筑新南城。劉巖稱帝后又改廣州為興王府,并大興土木,修建離宮別苑和佛寺。近年來,廣州城內已經先后發現多處的遺址。易西兵表示,目前關于這些陶器、釉陶器的器形、窯址等內容的分析研究仍在進行中,本次考古發掘對晚唐、南漢時期的社會生活、陶瓷器等內容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研究晚唐五代時期的廣州城市發展、珠江岸線的變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