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廣東有名的古建筑有哪些?對于廣東,更多的人知道的可能就是粵菜和粵語歌曲了,其實古建筑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那么廣東十大最美古建筑有哪些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位于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新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2、廣州陳家祠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是廣東現存祠堂中最富有廣東特色的藝術建筑群,布局嚴整,裝飾精巧,富麗堂皇,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游景點。
陳氏書院籌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為廣東72縣陳姓族人捐資合建的宗祖祠和書院。
3、佛山祖廟
佛山祖廟即今天的佛山市祖廟博物館,位于禪城區祖廟路21號,占地面積3.02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廣東十個文明旅游景區示范點之一。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始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至清代初年逐漸成為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筑。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祖廟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廟建筑群。
4、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廣濟橋也與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福建的洛陽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5、黃埔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是中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筑遺物,是古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場所,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的一處重要史跡。它創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建筑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南海神廟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廟,在對外交通貿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對外貿易交往的歷史見證和重要史跡,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中外海船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風順。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南海神廟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
6、順德清暉園
清暉園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古代園林建筑。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清暉路,地處市中心,故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現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慶年間。
園內處處體現主人移山水之中,盡賞曲徑荷風之構想,得靈感于南朝名詩人謝靈運的名句:“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因而取名“清暉”。林經龍氏數代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
7、番禺沙灣古鎮
沙灣古鎮始建于南宋,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民間藝術飲譽南國。先后獲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蘭花名鎮、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等榮譽稱號。2017年6月,獲評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在8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沙灣古鎮形成并保留了以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廣府文化的杰出代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大量祠堂、廟宇等古建筑和商業遺址、民居遺址保存完好,廣東音樂、飄色、龍獅、蘭花、飲食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長盛不衰。
8、德慶龍母廟
德慶悅城龍母祖廟始建于秦漢時代,現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圣地。龍母祖廟位于德慶縣悅城鎮五龍山下,悅城河與西江交匯處,秦漢期間興建。歷代相傳悅城龍母樂善好施,能消災解難,一千多年來香火不斷,尤其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一到初八的龍母誕期,來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數以萬計,香港來的人也不在少數,成為一大奇觀。
龍母曾得到歷代皇帝的冊封,廟中還完整地保存著明代開國皇帝的洪武詔書碑。一千多年來龍母祖廟重修了13次。在公元1905年(清光緒31年)曾集中兩廣的能工巧匠,耗費巨資,花了七年的時間重建了這座龍母祖廟。1985年,社會公眾和港澳同胞集資300多萬元,又進行了全面的整修。
9、廣州沙面建筑群
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為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沙面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涌,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面積0.3平方公里。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為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游覽地。鴉片戰爭后,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后淪為英、法租界。
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相繼成立。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偉人的足跡,沙面已成為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沙面島上歐陸風情建筑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館”。已被開發成國家5A級景區,是廣州著名的旅游區、風景區和休閑勝地。
10、番禺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距離廣州約17千米。余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園占地總面積約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充分表現了古代園林建筑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余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臺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于方圓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