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民居建筑風格,體現了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豐富經驗,置身其中,仿佛走進建筑藝術的殿堂,有著十分獨特和優美的建筑形式與風格,與雪域高原壯麗的自然景觀渾然一體,給人以古樸、神奇、粗獷之美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和鮮明的特點。華麗的裝飾圖案和神秘的造型,充分體現出了藏式建筑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意蘊。
藏式建筑裝飾藝術在每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發展中留下了印跡。藏傳佛教通過元代的帝師制度,明代的三大法王系統的確立和五王封授制度的發展,到了清代,藏傳佛教僧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活佛轉世制度,又稱靈童繼承制或呼畢勒罕制。就其思想淵源來說,它源于印度佛教傳說中的轉世故事及輪回轉生、五趣、三身等宗教思想。
這些宗教思想印跡除了在建筑的構造中得到保存之外,大量的信息凝聚在建筑的裝飾中。建筑中的雕刻、紋飾、色彩以及構件的排列、組合的秩序等等,都成為我們判斷和理解建筑風格、類型和文化內涵的至關重要的信息。
藏式建筑的功能和風格決定了藏式裝飾藝術的形式和內容。好的裝飾作品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故評定裝飾作品的優劣,就不能孤立地評價它,而是既要看作品本身的質量,更要看它在整個環境中的作用。
裝飾藝術除了具有其它藝術種類相同的審美、認識、教育作用外,還有其獨特的一面,即能對建筑總體氣氛起到強化、彌補、改善、調節等作用,能使建筑的功能、風格得到廣延,使建筑更加充實,更加完美,更具實用效能。
從而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都能獲得回報,獲得超越建筑本身的審美和使用價值,對人類的生活、信仰等各方面起到積極作用。藏式建筑裝飾與建筑環境就是在這種關系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得益。
藏式建筑裝飾藝術與建筑環境之所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從而達到完整統一的和諧之美,是其不同于其它藝術種類的強烈個性決定的。
藏式建筑不同的功能,使得裝飾藝術題材的選定有了很大的不同。建筑制約著裝飾藝術題材的范圍,使其為建筑功能服務。好的裝飾作品在內容和選材方面是非常講究的。場合的特點,歷史文化背景的特點,是選擇題材的重要依據。
題材內容的貼切充實,不但能使建筑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且能為建筑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題材問題不僅存在于宗教性裝飾藝術之中,在一些生活設施中也有這個問題,從中國古代的敦煌莫高窟、西藏的布達拉宮,到歐美的現代建筑都說明了這一點。
藏式裝飾藝術的工藝和材料與建筑環境具有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作用。在藏式建筑裝飾藝術作品的制作中,一開始就要把材料的選用考慮進去。至于用什么材料做裝飾,其依據是建筑風格、功能、色彩、裝璜用材、尺寸、光源等因素,必須體現出裝飾作品和具體環境的協調之美,以及材質之美。
材料的選擇會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主要是要選擇那些有耐熱、耐寒、不易褪色、質地堅硬易于清洗的材料。裝飾藝術作品不同于其它畫種,它能展示出其它美術形式無法達到的視覺效果和藝術魅力,展示出它特有的材質美感。
藏式建筑裝飾作品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能隨著建筑物的風格、建筑自身的用途等方面進行設計。作品本身的裝飾因素、材質效果及表現形式,對作品以外的所有物體與空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和協調作用。
其作用已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它和周圍的一切組成整體的環境空間和風格,既適應了環境,又強化了環境。反之,那怕局部的作品再精彩,但和整體風格不協調,也是不好的。藏式建筑裝飾藝術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其建筑風格、裝璜風格是其成功的根本所在。
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是產生裝飾的最古老最深遠的原因之一,幾乎所有的史前的裝飾藝術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源頭,藏式裝飾藝術也如此。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藏傳佛教,在歷史上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不斷變遷,幾經興衰,燦爛的佛教藝術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對建筑裝飾藝術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在藏式裝飾藝術的造型中,從圖案紋樣的取材上來看,主要采用寫實圖案、變形圖案和植物圖案。寫實圖案的塑造較為偏重自然,抓住對象的外在形態和特征,它在裝飾作品中被廣泛的運用。變形圖案的表現手法上更著重表現對象的神態特征和意趣。對人物、動物、植物、花卉等對象通過省略、夸張、添加、寓意、聯想等手法大膽概括加工和變化以達到一種理想化的效果。變形圖案在藏式建筑中有著濃郁的裝飾意味。
藏式建筑裝飾風格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必然受到人的情感和心態方面的影響,而人的情感和心態又來源于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的積淀。特定的環境以其固有的內在秩序統轄著一切,甚至造就人們心理上的某些共性。藏族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高原上的驃悍民族,它的建筑裝飾藝術的風格不僅有著高原各民族建筑裝飾藝術的共性,更是表述著這個民族對高原的一片赤誠。